农村家庭互助育儿实践中的冲突与协商--以河南省Z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4.1 家庭代际互助研究的两个传统 | 第12-13页 |
1.4.2 育儿的现代转向 | 第13-14页 |
1.4.3 关于互助育儿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4 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2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2 调查地点概况 | 第19-20页 |
2.3 资料搜集与个案概况 | 第20-21页 |
2.4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3章 农村家庭代际互助育儿实践 | 第22-37页 |
3.1 两代均居家型 | 第22-26页 |
3.1.1 “精心培养”与“顺其自然” | 第22-24页 |
3.1.2 “提高社交能力”与“小心他打你” | 第24-26页 |
3.2 子辈单外出型 | 第26-29页 |
3.2.1 “真爱”与“溺爱” | 第26-28页 |
3.2.2 “智力开发”与“游戏借口” | 第28-29页 |
3.3 父辈单外出型 | 第29-31页 |
3.3.1 “健康饮食”与“谈‘盐’色变” | 第29-30页 |
3.3.2 “专制”与“民主” | 第30-31页 |
3.4 两代均外出型 | 第31-34页 |
3.4.1 “引导式教育”与“‘紧箍咒’式教育” | 第31-33页 |
3.4.2 “自主学习”与“强制学习”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4章 家庭代际互助育儿的冲突与协商 | 第37-53页 |
4.1 育儿家庭的代际互动模式 | 第37-46页 |
4.1.1 赞成-不介入 | 第37-38页 |
4.1.2 赞成-介入 | 第38-40页 |
4.1.3 不赞成-介入 | 第40-44页 |
4.1.4 不赞成-不介入 | 第44-46页 |
4.2 代际互助育儿冲突中的介入调节模型 | 第46-50页 |
4.2.1 沟通共识型 | 第46-48页 |
4.2.2 沟通未达成共识型 | 第48-49页 |
4.2.3 不沟通不能达成共识型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3-57页 |
5.1 结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5.2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54-55页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