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0-11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二、核心概念界定第12-13页
        (一)农村初中第12页
        (二)农村初中教师第12页
        (三)教师职后教育第12-13页
    三、研究综述第13-18页
        (一)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之后教育的研究第13-16页
        (二)国内关于国外教师教育的研究第16-17页
        (三)综述小结第17-18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1页
        (一)研究思路第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第19-21页
第二章 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意义第21-27页
    一、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1-24页
        (一)终身教育理论第21页
        (二)成人教育学理论第21-22页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22-24页
        (四)教师培训理论第24页
    二、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的意义第24-27页
        (一)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器第24-25页
        (二)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是完善教师教育的契机第25页
        (三)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是促进义务教育教师均衡合理流动的途径第25-26页
        (四)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第26-27页
第三章 实证研究对象概况——以南宁市武鸣区农村学校为例第27-40页
    一、武鸣区教育概况第27-30页
        (一)武鸣区教育发展基本概况第27页
        (二)武鸣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第27-30页
    二、武鸣区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现状第30-36页
        (一)机制的建立日趋完善第30-33页
        (二)内容的设置紧绕教育发展改革主线第33页
        (三)模式的选择符合地方农村初中教育需求第33-35页
        (四)评估环节日益规范第35-36页
    三、武鸣区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需求现状第36-40页
        (一)深化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机制改革第37-38页
        (二)增加与农村初中教师本职工作关系度高的职后教育内容第38页
        (三)提高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模式实践性与实效性第38-39页
        (四)完善教师职后教育评估体系与开展更为有效的双向评估第39-40页
第四章 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40-49页
    一、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第40-44页
        (一)机制不完善且存在执行偏差第40-41页
        (二)内容零散无序且针对性不强第41-42页
        (三)模式的开发与实施停留在表面第42-43页
        (四)评估环节较为形式化且实施过程虎头蛇尾第43页
        (五)成效持续时间短且成果迁移效率较低第43-44页
    二、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第44-49页
        (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组织实施方调研及设计工作不到位第45页
        (二)农村初中学校人力资源极度匮乏第45-46页
        (三)农村初中教师内在动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第46-47页
        (四)农村初中现代化教育设备更新缓慢且缺乏技术保障第47-49页
第五章 解决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问题的对策第49-53页
    一、优化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运行机制第49-50页
    二、构建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内容体系第50页
    三、整生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第50-51页
    四、完善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评估体系第51-52页
    五、强化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成果迁移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60页
    附录1 广西农村初中教师职后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第56-58页
    附录2 校长访谈提纲第58-59页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第59-60页
后记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认知负荷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应用题教学为例
下一篇:高中课程思政研究--以《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人生观教育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