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0-1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一、境外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一、研究思路及步骤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云南省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基本概况研究 | 第28-42页 |
第一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运行机制与动力分析 | 第28-36页 |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目标 | 第29-30页 |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机制建设分析 | 第30-33页 |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动力分析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云南省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现状 | 第36-42页 |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基本概述 | 第36-38页 |
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设计 | 第38-42页 |
第三章 多重声音中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 第42-62页 |
第一节 推动者眼中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 第43-47页 |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价值意义 | 第43-44页 |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 | 第44-46页 |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实施者眼中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 第47-54页 |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价值意义 | 第48-49页 |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 | 第49-53页 |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局外人眼中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 第54-62页 |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价值意义 | 第55-56页 |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 | 第56-59页 |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文本的内容分析 | 第62-74页 |
第一节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云南省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分析 | 第62-70页 |
一、云南省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63-67页 |
二、云南省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对策分析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云南省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讨论与反思 | 第70-74页 |
一、缺乏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 第71页 |
二、目标定位与观念意识不到位,主体参与积极性不够 | 第71-72页 |
三、基地建设教育资源相对欠缺 | 第72页 |
四、缺乏有效沟通,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 第72-73页 |
五、体制机制不健全,培养制度不完善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协同机制与对策建议 | 第74-87页 |
第一节 协同机制下对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问题反思 | 第74-76页 |
一、宏观层面 | 第74-75页 |
二、中观层面 | 第75-76页 |
第二节 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协同运行机制 | 第76-82页 |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协同机制 | 第76-78页 |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协同合作过程 | 第78-79页 |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协同发展机制 | 第79-82页 |
第三节 云南省教育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82-87页 |
一、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82页 |
二、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教师互聘 | 第82-84页 |
三、加强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合作常态化和制度化 | 第84页 |
四、加强舆论宣传,提升核心素养 | 第84-85页 |
五、建立面向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 第85页 |
六、建立健全的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体制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