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等教育的公民培养责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0-1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3-22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13-19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19-22页
    第三节 重要概念的界定第22-24页
        一、公民第22-23页
        二、公民教育第23-24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24页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4-25页
        一、研究内容第24-25页
        二、可能创新点第25页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公民培养何以成为一个问题第25-41页
    第一节 公民及公民的两个层次第26-33页
        一、遵守公共性:基础教育的公民培养任务第26-29页
        二、引导公共性:高等教育的公民培养任务第29-33页
    第二节 传统的公民培养观及其批判第33-38页
        一、传统的公民培养观第33-35页
        二、批判第35-38页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公民培养的缺位第38-41页
        一、过于注重专业化第38-39页
        二、公民培养混淆不清第39-40页
        三、公民教育认识不清晰,政治教育和德育代替公民教育第40页
        四、思想政治教育,重意识形态说教,轻批判、态度第40-41页
第三章 高等教育应培养怎样的公民第41-51页
    第一节 主体性构建应是成为引导公共性公民的基本要求第41-48页
        一、知识性:引导性公民的基础第42-43页
        二、批判性: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必然要求第43-45页
        三、独立性: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内在之意第45-46页
        四、慎言:主体性构建的“有限理性”第46-48页
    第二节 关注社会应成为引导公共性公民培养的落脚点第48-51页
        一、从深刻反思中与社会进行“交往”第48-50页
        二、在行动中实现对社会的关注第50-51页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公民培养的何以达成第51-59页
    第一节 良好社会环境的构建第51-52页
        一、有利于公民教育的制度保障的制定第51页
        二、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第51-52页
    第二节 高校的公民培养的基本方向第52-58页
        一、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第52-54页
        二、以“育人”为本的通识教育第54-55页
        三、专门的公民教育第55-58页
    第三节 社会的实践作用的发挥第58-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个案为例
下一篇:长沙市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