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视野下课堂教学生成的案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 自组织 | 第10-11页 |
(2) 自组织理论 | 第11-12页 |
(3) 课堂教学生成 | 第12-13页 |
2. 关于“自组织理论运用于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 自组织理论运用于教学研究的历程 | 第13-14页 |
(2) 自组织理论运用于教学研究的述评 | 第14-18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分析 | 第19-43页 |
(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性适应系统 | 第19-27页 |
1. 课堂教学中组分的复杂性 | 第19-21页 |
2. 课堂教学中时间演化的复杂性 | 第21-27页 |
(1) 两种不同的时间观 | 第21-24页 |
(2) 课堂教学中时间演化的复杂性 | 第24-27页 |
(二) 课堂教学生成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 第27-38页 |
1. 课堂教学生成自组织的条件分析 | 第27-31页 |
(1) 相对开放的信息通道 | 第28-29页 |
(2) 导致不平衡的扰动 | 第29-30页 |
(3) 差异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2. 课堂教学生成自组织的动力分析 | 第31-35页 |
(1) 哈肯的协同理论 | 第31-32页 |
(2) 学习者个体的动力 | 第32-34页 |
(3) 学习共同体的动力 | 第34-35页 |
3. 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路径分析 | 第35-38页 |
(1) 突变论基本概念及方法 | 第35-36页 |
(2) 课堂教学自组织的演化路径 | 第36-38页 |
(三) 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分析框架 | 第38-43页 |
1. 课堂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条件 | 第38-40页 |
2. 课堂教学系统的自组织动力 | 第40-41页 |
3. 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的路径 | 第41-43页 |
二、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缺失案例分析 | 第43-60页 |
(一) 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条件缺失的案例解读 | 第43-51页 |
1. “函数单调性”案例背景 | 第43-44页 |
2. “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及例题分析课堂实录 | 第44-48页 |
3. 条件缺失分析 | 第48-51页 |
(二) 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动力缺失的案例解读 | 第51-56页 |
1.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案例背景 | 第51页 |
2.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活动探究课堂实录 | 第51-53页 |
3. 动力缺失分析 | 第53-56页 |
(三) 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路径缺失的案例解读 | 第56-60页 |
1. “东南亚”案例背景 | 第56页 |
2. “东南亚”教学过程案例呈现 | 第56-57页 |
3. 路径缺失分析 | 第57-60页 |
三、课堂教学生成的自组织达成案例分析 | 第60-69页 |
(一) “函数的概念”案例背景 | 第60页 |
(二) “函数的概念”刻画概念部分课堂实录 | 第60-66页 |
(三) 条件分析 | 第66-67页 |
(四) 动力分析 | 第67-68页 |
(五) 路径分析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6页 |
(一) 研究结果 | 第69-72页 |
(二) 教学建议 | 第72-75页 |
1. 拿捏教学材料的开放度 | 第72-73页 |
2. 提升互动的思维活动品质 | 第73-74页 |
3. 结合学科特点处理学生认知间断点 | 第74-75页 |
(三) 研究反思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