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1.3 网络问政的定义 | 第11-12页 |
1.1.4 网络问政的特点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百湖民声”大庆网络问政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18-32页 |
2.1 “百湖民声”大庆网络问政平台发展的现状 | 第18-23页 |
2.1.1 “百湖民声”大庆网络问政平台的功能 | 第19-21页 |
2.1.2 “百湖民声”大庆网络问政平台的运行管理现状 | 第21-23页 |
2.2 现行“百湖民声”大庆网络问政平台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2.2.1 技术方面 | 第24-25页 |
2.2.2 政府方面 | 第25-26页 |
2.2.3 网民方面 | 第26-27页 |
2.3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31页 |
2.3.1 行政管理体制下的现实表现 | 第28页 |
2.3.2 政府层面职能部门驾驭能力不足 | 第28-29页 |
2.3.3 网络问政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29页 |
2.3.4 网络是把“双刃剑” | 第29页 |
2.3.5 非制度化的网络问政 | 第29-30页 |
2.3.6 答政压力大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国内网络问政平台治理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32-39页 |
3.1 国内省级网络问政平台的治理 | 第32-34页 |
3.1.1 奥一网问政平台的治理 | 第32-33页 |
3.1.2 红网《问政湖南》的治理 | 第33-34页 |
3.2 国内直辖市及地级网络问政平台的治理 | 第34-35页 |
3.2.1 阳光重庆问政平台的治理 | 第34页 |
3.2.2 惠州问政平台的治理 | 第34-35页 |
3.3 国内网络问政政府治理模式可借鉴的经验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百湖民声”大庆网络问政平台运行管理的政府治理新模式的构建. | 第39-51页 |
4.1 “百湖民声”问政平台新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 第39-42页 |
4.1.1 问政平台新模式的提出 | 第39-41页 |
4.1.2 问政平台新模式与旧模式的主要差别 | 第41-42页 |
4.1.3 问政平台新模式的特点 | 第42页 |
4.2 问政平台新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42-45页 |
4.2.1 以法律法规保障为基础 | 第42-43页 |
4.2.2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 第43-44页 |
4.2.3 以为民服务为宗旨 | 第44页 |
4.2.4 以完善四项监督机制为保障 | 第44-45页 |
4.3 新模式的参与者 | 第45-47页 |
4.3.1 政府监管部门:担当“牵头组织”的角色 | 第45页 |
4.3.2 答政单位:治理模式中的责任主体 | 第45-46页 |
4.3.3 社会公众:自主参与全面监督 | 第46页 |
4.3.4 多方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 第46-47页 |
4.4 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47-49页 |
4.4.1 政府相关部门履行监督职能 | 第47-48页 |
4.4.2 答政单位自律机制 | 第48页 |
4.4.3 社会公众自主参与机制 | 第48页 |
4.4.4 多方参与协同机制 | 第48-49页 |
4.5 新模式的优势体现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百湖民声”大庆市网络问政平台新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51-56页 |
5.1 完善政府监管部门职能 | 第51-53页 |
5.1.1 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定位 | 第51页 |
5.1.2 建立健全监管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5.1.3 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能 | 第52-53页 |
5.2 强化自律净化行业环境 | 第53-54页 |
5.2.1 落实答政第一责任人地位 | 第53页 |
5.2.2 提高问政的有效性 | 第53-54页 |
5.2.3 答政单位将网络民意落到实处 | 第54页 |
5.2.4 加强部门间沟通 | 第54页 |
5.3 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 第54-55页 |
5.3.1 增强网民的有效问政能力 | 第54-55页 |
5.3.2 建设强有力的网评员队伍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