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公路和收费公路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高速公路通行费概述 | 第20-21页 |
2.2 高速公路通行费征收范围与车型分类 | 第21-22页 |
2.3 高速公路稽查及程序 | 第22-23页 |
2.4 逃漏通行费稽查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23-26页 |
2.4.1 行使高速公路车辆证照齐全的依据 | 第23-24页 |
2.4.2 追缴通行费使用条款的依据 | 第24页 |
2.4.3 拒绝通行的依据 | 第24页 |
2.4.4 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逃漏通行费稽查现状 | 第26-42页 |
3.1 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逃漏通行费稽查开展的工作 | 第26-31页 |
3.1.1 组织结构与岗位责任细化的工作 | 第26-28页 |
3.1.2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的工作 | 第28-29页 |
3.1.3 通过逃漏通行费数据分析严查车辆的工作 | 第29-30页 |
3.1.4 现场督导检查与路警配合的工作 | 第30页 |
3.1.5 路网联查联动中各站的行动 | 第30-31页 |
3.1.6 舆论宣传与查找的问题 | 第31页 |
3.2 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逃漏通行费稽查取得的成效 | 第31-33页 |
3.2.1 遏制逃漏通行费行为的成效 | 第31-32页 |
3.2.2 完善制度流程取得的成效 | 第32页 |
3.2.3 路警联动取得的成效 | 第32页 |
3.2.4 优化逃漏通行费稽查手段和宣传氛围取得的成效 | 第32-33页 |
3.2.5 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和辨别能力取得的成效 | 第33页 |
3.3 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逃漏通行费稽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2页 |
3.3.1 逃漏通行费稽查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3.2 技术性逃漏通行费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3.3.3 逃漏通行费法律惩处手段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3.4 社会对逃漏通行费治理工作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第四章 5W1H方法在西柏坡高速公路逃漏通行费稽查中应用实践 | 第42-53页 |
4.1 5 W1H方法简介 | 第42页 |
4.2 5 W1H方法应用的背景 | 第42-43页 |
4.3 5 W1H方法应用实践 | 第43-47页 |
4.3.1 现状调查 | 第43-45页 |
4.3.2 目标设定与目标认证 | 第45-46页 |
4.3.3 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4.3.4 制定对策 | 第47页 |
4.4 实施对策与效果 | 第47-53页 |
4.4.1 实施对策 | 第47页 |
4.4.2 具体实施措施 | 第47-51页 |
4.4.3 实施效果及巩固措施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完善河北省高速公路逃漏通行费稽查的防范措施 | 第53-58页 |
5.1 提高逃漏通行费稽查综合管理水平的措施 | 第53-54页 |
5.1.1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措施 | 第53页 |
5.1.2 稽查员工绩效考核激励的措施 | 第53-54页 |
5.2 加强逃漏通行费稽查技术方法的应用 | 第54-55页 |
5.2.1 ETC逃漏通行费的防范措施 | 第54页 |
5.2.2 ETC卡片信息重复使用逃漏通行费的防范措施 | 第54-55页 |
5.2.3 ETC已读卡逃费防范措施 | 第55页 |
5.2.4 ETC专用车道闯口逃费防范措施 | 第55页 |
5.3 强化逃漏通行费法律惩罚手段 | 第55-56页 |
5.4 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收费的优化机制 | 第56-58页 |
5.4.1 实行弹性收费制 | 第56-57页 |
5.4.2 建立政府监督机制和服务标准 | 第57页 |
5.4.3 引进第三方评估服务质量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