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区公路施工便道平、纵技术指标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高山区公路施工便道基本控制因素的确定 | 第16-28页 |
2.1 施工便道定义以及特性 | 第16-18页 |
2.1.1 施工便道的定义 | 第16-18页 |
2.1.2 施工便道的特性 | 第18页 |
2.2 设计车辆 | 第18-20页 |
2.3 设计速度 | 第20-27页 |
2.3.1 确定设计速度的原则 | 第21-22页 |
2.3.2 施工便道的工程经济 | 第22-23页 |
2.3.3 最低速度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4 设计速度的确定 | 第24-26页 |
2.3.5 施工便道的行驶速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高山区公路施工便道平面技术指标的研究 | 第28-48页 |
3.1 直线 | 第28-29页 |
3.1.1 直线最大长度 | 第28页 |
3.1.2 直线最小长度 | 第28-29页 |
3.2 圆曲线半径 | 第29-34页 |
3.2.1 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 | 第29-30页 |
3.2.2 基本控制因素的确定 | 第30-33页 |
3.2.3 圆曲线半径的确定 | 第33-34页 |
3.3 最大安全行驶速度的验证 | 第34-36页 |
3.4 缓和曲线 | 第36-39页 |
3.4.1 缓和曲线的最短长度的研究 | 第36-37页 |
3.4.2 缓和曲线参数A值 | 第37-38页 |
3.4.3 缓和曲线的省略 | 第38-39页 |
3.5 其他平面指标的确定 | 第39-47页 |
3.5.1 平曲线长度 | 第39-40页 |
3.5.2 视距 | 第40-41页 |
3.5.3 回头曲线 | 第41-43页 |
3.5.4 平曲线的加宽设计 | 第43-46页 |
3.5.5 道路平面间距计算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高山区公路施工便道纵断面技术指标的研究 | 第48-76页 |
4.1 汽车的运行特性以及动力计算 | 第48-54页 |
4.1.1 载重车辆在坡道上的运行特性 | 第48-49页 |
4.1.2 施工便道设计车辆爬坡性能计算 | 第49-54页 |
4.2 最大纵坡 | 第54-65页 |
4.2.1 容许速度法确定最大纵坡(方法一) | 第54-57页 |
4.2.2 车辆爬坡性能法确定最大纵坡(方法二) | 第57-65页 |
4.3 最大坡长 | 第65-69页 |
4.3.1 容许速度法确定最大坡长(方法一) | 第65-67页 |
4.3.2 车辆爬坡性能法确定最大坡长(方法二) | 第67-68页 |
4.3.3 下坡刹车制动控制最大坡长 | 第68-69页 |
4.4 最大纵坡及坡长取值 | 第69页 |
4.5 坡度和坡长的组合运用 | 第69-71页 |
4.6 最小纵坡以及最小坡长 | 第71页 |
4.6.1 最小纵坡 | 第71页 |
4.6.2 最小坡长 | 第71页 |
4.7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以及最小长度 | 第71-75页 |
4.7.1 竖曲线限制因素 | 第72-73页 |
4.7.2 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以及长度 | 第73-74页 |
4.7.3 凹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以及长度 | 第74页 |
4.7.4 施工便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以及最小长度 | 第74-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高山区公路施工便道方案总体设计 | 第76-83页 |
5.1 施工便道的预期功能 | 第76-77页 |
5.2 总体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77-78页 |
5.3 总体设计与路基、桥梁、隧道施工段的关系 | 第78-82页 |
5.3.1 施工便道与路基施工段的关系 | 第78-79页 |
5.3.2 施工便道与桥梁施工段的关系 | 第79-81页 |
5.3.3 施工便道与隧道施工段的关系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83-84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