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杏六区中、西部聚驱受效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0页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0.3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9-10页
第一章 区域概况第10-15页
    1.1 区域地质概况第10-13页
        1.1.1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第10-11页
        1.1.2 研究区构造位置第11-12页
        1.1.3 研究区沉积背景第12页
        1.1.4 储层润湿性及流体特征第12-13页
    1.2 开发历程第13-15页
第二章 杏六区中、西部地质特征第15-28页
    2.1 沉积特征第15-17页
    2.2 油层发育特征第17-20页
    2.3 储层特征第20-22页
        2.3.1 岩矿特征第20页
        2.3.2 储层物性特征第20-21页
        2.3.3 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第21-22页
    2.4 区块目的层射孔、连通状况及控制程度第22-23页
        2.4.1 目的层射孔情况第22页
        2.4.2 注采井连通状况及控制程度第22-23页
    2.5 区块目的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第23-28页
        2.5.1 新钻井水淹状况分析第23-24页
        2.5.2 取心井油层水洗情况分析第24-25页
        2.5.3 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第25-28页
第三章 杏六区中、西部聚驱开发情况分析第28-34页
    3.1 区块聚驱开发进程第28-29页
    3.2 区块聚驱开发情况分析第29-32页
        3.2.1 物模与数模评价对比第29-31页
        3.2.2 注入压力持续不升第31页
        3.2.3 部分井区含水回升速度较快第31-32页
    3.3 相邻区块开发情况对比第32-34页
第四章 聚驱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第34-41页
    4.1 注入压力低导致动用程度差第34-36页
    4.2 储层非均质性强受效程度差第36-39页
    4.3 含水回升速度快反映注聚效果迅速变差第39-41页
第五章 调整措施及效果第41-56页
    5.1 粘损治理及效果第41-49页
        5.1.1 技术改造第42-49页
        5.1.2 技术应用效果第49页
    5.2 杏六区中、西部聚驱方案调整及效果第49-56页
        5.2.1 方案调整情况第49-54页
        5.2.2 取得效果第54-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奈曼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及注水开发调整部署研究
下一篇:游梁式抽油机节能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