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油田概况 | 第10-13页 |
| 1.1 自然条件及构造位置 | 第10页 |
| 1.2 油田勘探开发历程及开发简史 | 第10-13页 |
| 1.2.1 油田勘探开发历程 | 第10-12页 |
| 1.2.2 目前开发现状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 第13-42页 |
| 2.1 地层特征及层组划分 | 第13-18页 |
| 2.1.1 地层特征 | 第13-15页 |
| 2.1.2 层组划分 | 第15-18页 |
| 2.2 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 2.2.1 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 2.2.2 圈闭特征 | 第19页 |
| 2.3 沉积特征研究 | 第19-27页 |
| 2.3.1 沉积背景及沉积物源 | 第19-22页 |
| 2.3.2 岩石矿物学特征 | 第22页 |
| 2.3.3 沉积微相 | 第22-27页 |
| 2.4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7-33页 |
| 2.4.1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 第27-31页 |
| 2.4.2 储层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 2.5 油层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 第33-38页 |
| 2.5.1 油层分布特征 | 第33-37页 |
| 2.5.2 油藏类型 | 第37-38页 |
| 2.6 流体性质 | 第38-42页 |
| 2.6.1 地层、地面原油性质 | 第38-40页 |
| 2.6.2 地层水性质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生产特点分析及阶段开发认识 | 第42-49页 |
| 3.1 生产特点分析 | 第42-44页 |
| 3.1.1 油井投产必须经过压裂改造才具备效益开发价值 | 第42页 |
| 3.1.2 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高但产量递减较快 | 第42页 |
| 3.1.3 油井投产即带水生产 | 第42-43页 |
| 3.1.4 平面和纵向产量差异较明显 | 第43-44页 |
| 3.2 阶段开发认识 | 第44-49页 |
| 3.2.1 九上段开发效果分析 | 第44-46页 |
| 3.2.2 九下段开发效果分析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注水开发调整部署研究 | 第49-80页 |
| 4.1 注水开发调整部署的依据和原则 | 第49-50页 |
| 4.1.1 部署依据 | 第49页 |
| 4.1.2 部署原则 | 第49-50页 |
| 4.2 开发层系划分 | 第50页 |
| 4.3 开发方式的确定 | 第50-57页 |
| 4.4 井网井距的确定 | 第57-65页 |
| 4.4.1 井网的确定 | 第57-59页 |
| 4.4.2 井距的确定 | 第59-63页 |
| 4.4.3 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63-65页 |
| 4.5 注水时机的确定 | 第65-67页 |
| 4.6 注水方式的确定 | 第67-68页 |
| 4.6.1 合理注采井数比 | 第67-68页 |
| 4.6.2 注采井布置方式 | 第68页 |
| 4.6.3 油水井投产方式 | 第68页 |
| 4.7 注水开发调整部署及实施情况 | 第68-70页 |
| 4.8 注水开发调整效果分析 | 第70-80页 |
| 4.8.1 新井油井投产效果分析 | 第70-73页 |
| 4.8.2 新井水井投注效果分析 | 第73-74页 |
| 4.8.3 调整部署后取得的新认识 | 第74-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