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非线性光学(强光与物质的作用)论文

光折变表面波及艾里光束的非线性调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34页
    1.1 研究背景介绍第10-12页
    1.2 非线性机制类型第12-15页
    1.3 光折变表面波与自加速艾里光束第15-30页
        1.3.1 光折变表面波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2 光折变表面波的形成机制阐释第20-23页
        1.3.3 艾里光束的概念及其产生第23-27页
        1.3.4 非线性介质中艾里光束的传输研究现状第27-30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0-32页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工作第32-34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数值方法第34-56页
    2.1 基础理论第34-48页
        2.1.1 光折变效应的物理机制和特点第34-38页
        2.1.2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第38-41页
        2.1.3 带输运模型与空间电荷场第41-45页
        2.1.4 光折变非线性动力学演化方程第45-47页
        2.1.5 克尔和饱和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第47-48页
    2.2 数值方法第48-56页
        2.2.1 打靶法第48-50页
        2.2.2 分步傅里叶法第50-53页
        2.2.3 四阶龙格-库塔法第53-56页
第三章 线性介质与有偏压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界面处的表面波第56-66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理论模型第57-58页
    3.3 数值分析与结果讨论第58-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LiNbO_3晶体界面处表面波的实验研究第66-78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理论模型与数值结果第67-70页
    4.3 表面波激发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0-72页
    4.4 表面波诱导波导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2-73页
    4.5 扩散机制下光折变表面波导中的导模理论第73-77页
    4.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线性介质与双光子光折变晶体界面处的表面波第78-88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理论模型第79-82页
    5.3 数值结果与分析第82-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克尔介质中艾里孤子的产生与控制第88-102页
    6.1 引言第88-89页
    6.2 理论分析第89-90页
    6.3 单艾里光束传输的空间艾里孤子第90-95页
        6.3.1 空间艾里孤子的产生第90-93页
        6.3.2 空间艾里孤子的传输稳定性分析第93-94页
        6.3.3 空间艾里孤子的传输控制第94-95页
    6.4 艾里光束的交互作用第95-100页
        6.4.1 同相位艾里光束的交互作用第95-97页
        6.4.2 反相位艾里光束的交互作用第97-100页
    6.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七章 饱和非线性介质中艾里高斯光束的传输与交互作用第102-116页
    7.1 引言第102页
    7.2 理论分析第102-104页
    7.3 单艾里高斯光束的传输第104-108页
        7.3.1 艾里高斯孤子的产生第104-105页
        7.3.2 艾里高斯孤子的传输稳定性分析第105-106页
        7.3.3 艾里高斯孤子的传输方向控制第106-108页
    7.4 双艾里高斯光束的交互作用第108-113页
        7.4.1 同相位艾里高斯光束交互作用第108-109页
        7.4.2 反相位艾里高斯光束交互作用第109-110页
        7.4.3 其他相位差情况下的交互作用第110-112页
        7.4.5 初始振幅对艾里高斯光束交互作用的影响第112-113页
    7.5 本章小结第113-116页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第116-120页
    8.1 总结第116-118页
    8.2 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4页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研究成果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穿戴式核心体温和连续血压测量关键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图数据中的链接关系预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