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2.1 目标化合物综述 | 第13-17页 |
2.1.1 国内外硫丹使用情况 | 第15页 |
2.1.2 土壤中硫丹污染特征研究 | 第15-17页 |
2.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距离输送行为及潜力研究 | 第17页 |
2.3 多介质环境模型 | 第17-18页 |
2.4 健康风险评价 | 第18-24页 |
2.4.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2.4.2 人体污染物质摄取机制 | 第20-22页 |
2.4.3 风险分类 | 第22页 |
2.4.4 不确定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甘肃及周边地区土壤中硫丹的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3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3.1.1 采样点布设 | 第24-25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3.1.3 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3.1.4 实验准备 | 第26-27页 |
3.1.5 样品处理 | 第27-28页 |
3.1.6 样品分析 | 第28页 |
3.1.7 数据提取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3.2.1 土壤硫丹残留状况 | 第29-30页 |
3.2.2 土壤中α-硫丹和β-硫丹的组成特征 | 第30-31页 |
3.2.3 国内不同地区间土壤中硫丹污染水平比较 | 第31页 |
3.3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兰州地区硫丹长距离输送潜力模拟研究 | 第33-4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33页 |
4.1.2 模型概化 | 第33页 |
4.1.3 参数识别 | 第33-3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4.2.1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4.2.2 灵敏度分析 | 第37-38页 |
4.2.3 与国外研究比较 | 第38页 |
4.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兰州地区硫丹多介质迁移归趋模拟研究 | 第40-49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5.1.1 模型概化 | 第40页 |
5.1.2 模型框架 | 第40-41页 |
5.1.3 参数识别 | 第41-4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5.2.1 模型计算 | 第42-44页 |
5.2.2 浓度分布及模型验证 | 第44-45页 |
5.2.3 迁移通量及主要迁移过程 | 第45-48页 |
5.2.4 不确定分析 | 第48页 |
5.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兰州地区硫丹健康风险评价 | 第49-54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6.1.1 模型概化 | 第49-51页 |
6.1.2 参数取值 | 第5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6.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7.1 结论 | 第54页 |
7.2 创新 | 第54-55页 |
7.3 不足与建议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