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内容、功能和理论基础 | 第20-35页 |
2.1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精神动力 | 第20-22页 |
2.1.2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 | 第22页 |
2.2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主要内容 | 第22-28页 |
2.2.1 信仰:核心动力 | 第22-23页 |
2.2.2 理想:支撑动力 | 第23-24页 |
2.2.3 理论:基础动力 | 第24-25页 |
2.2.4 道德:约束动力 | 第25-26页 |
2.2.5 情感:内在动力 | 第26-27页 |
2.2.6 意志:持续动力 | 第27-28页 |
2.3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主要功能 | 第28-30页 |
2.3.1 导向功能 | 第28-29页 |
2.3.2 激发功能 | 第29-30页 |
2.3.3 凝聚功能 | 第30页 |
2.4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2.4.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动力思想 | 第30-31页 |
2.4.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动力思想 | 第31-32页 |
2.4.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精神动力思想 | 第32-35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现状 | 第35-45页 |
3.1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积极态势 | 第35-36页 |
3.1.1 眼界开阔,思维活跃 | 第35页 |
3.1.2 精力旺盛,独立性强 | 第35-36页 |
3.1.3 勇于表现,充满自信 | 第36页 |
3.1.4 关心政治,爱国守法 | 第36页 |
3.2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3.2.1 信仰缺失 | 第36-37页 |
3.2.2 理想动摇 | 第37-38页 |
3.2.3 理论虚浮 | 第38页 |
3.2.4 道德失范 | 第38-39页 |
3.2.5 情感松懈 | 第39-40页 |
3.2.6 意志不坚 | 第40页 |
3.3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问题成因 | 第40-45页 |
3.3.1 自身精神修养意识欠缺 | 第40-41页 |
3.3.2 高校精神教育培养机制不健全 | 第41页 |
3.3.3 家庭精神教育与引导功能缺失 | 第41-42页 |
3.3.4 社会不良思潮与现象的消极影响 | 第42-43页 |
3.3.5 信息多元化存在负面作用 | 第43-45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养对策 | 第45-54页 |
4.1 制度保障:完善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养机制 | 第45-47页 |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机制 | 第45-46页 |
4.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 | 第46页 |
4.1.3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养长效机制 | 第46-47页 |
4.2 组织依托:健全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养队伍 | 第47-49页 |
4.2.1 切实加强高校党委组织宣传部门队伍 | 第47-48页 |
4.2.2 重点打造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队伍 | 第48页 |
4.2.3 积极培育高校辅导员教育队伍 | 第48-49页 |
4.3 环境优化: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养环境 | 第49-51页 |
4.3.1 以家庭入手奠定大学生精神动力培养的基础环境 | 第49页 |
4.3.2 以学校入手强化大学生精神动力培养的主要环境 | 第49-50页 |
4.3.3 以社会入手巩固大学生精神动力培养的客观环境 | 第50-51页 |
4.3.4 以网络入手健全大学生精神动力培养的媒体环境 | 第51页 |
4.4 修养内炼:实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内化提升 | 第51-54页 |
4.4.1 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 第51-52页 |
4.4.2 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巩固精神境界 | 第52-53页 |
4.4.3 坚守大学生崇高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