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N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农艺性状QTL定位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1.1 分子标记 | 第10-13页 |
1.1.1 RFLP标记 | 第11页 |
1.1.2 RAPD标记 | 第11页 |
1.1.3 AFLP标记 | 第11-12页 |
1.1.4 SSR标记 | 第12页 |
1.1.5 ISSR标记 | 第12-13页 |
1.1.6 SNP标记 | 第13页 |
1.2 遗传图谱 | 第13-15页 |
1.2.1 初级作图群体 | 第14页 |
1.2.2 次级作图群体 | 第14-15页 |
1.2.3 高级作图群体 | 第15页 |
1.3 QTL定位原理和方法 | 第15-18页 |
1.3.1 单标记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3.2 区间作图方法 | 第16页 |
1.3.3 复合区间作图方法 | 第16-17页 |
1.3.4 多区间作图方法 | 第17页 |
1.3.5 混合线性模型作图方法 | 第17-18页 |
1.4 玉米几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1 株高、穗位高 | 第18-20页 |
1.4.2 雄穗分枝数 | 第20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田间试验 | 第22-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1 DNA提取 | 第23页 |
2.3.2 SNP标记分析 | 第23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3.1 玉米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24-29页 |
3.1.1 玉米农艺性状的表型分布情况 | 第24-27页 |
3.1.2 玉米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27-29页 |
3.2 SN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 | 第29-33页 |
3.3 QTL定位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3.3.1 各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 | 第33-34页 |
3.3.2 两种作图方法共同检测到的QTL | 第34-35页 |
3.3.3 一因多效位点 | 第35-40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40-43页 |
4.1 讨论 | 第40-41页 |
4.1.1 关于玉米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0页 |
4.1.2 与前人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40-41页 |
4.1.3 关于QTL的作用方式 | 第41页 |
4.2 小结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