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氮肥与行距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1 前言第13-22页
    1.1 氮肥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3-19页
        1.1.1 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第14页
        1.1.2 对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第14-15页
        1.1.3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第15-17页
        1.1.4 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生理基础第17-18页
        1.1.5 对产量与品质的协同调控效应第18-19页
    1.2 行距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1 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第19-20页
        1.2.2 行距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第20页
        1.2.3 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生理基础第20-21页
        1.2.4 对产量与品质的协同调控效应第21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7页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22-23页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23-26页
    2.3 数据分析方法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61页
    3.1 氮肥运筹对不同筋型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第27-38页
        3.1.1 氮肥运筹对不同筋型稻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第27-28页
        3.1.2 氮肥运筹对不同筋型稻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第28-34页
            3.1.2.1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第28-29页
            3.1.2.2 GMP含量第29-32页
            3.1.2.3 加工品质第32-34页
        3.1.3 氮肥运筹对不同筋型稻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4-38页
            3.1.3.1 剑叶SPAD值第34-36页
            3.1.3.2 籽粒GS活性第36-38页
    3.2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弱筋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第38-48页
        3.2.1 施氮量与行距对强、弱筋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8-39页
        3.2.2 施氮量与行距对强、弱筋稻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第39-43页
            3.2.2.1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第39-40页
            3.2.2.2 磨粉品质、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第40-41页
            3.2.2.3 面团流变学特性第41-42页
            3.2.2.4 面粉RVA特性第42-43页
        3.2.3 施氮量与行距对强、弱筋稻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3-48页
            3.2.3.1 剑叶SPAD值第43-44页
            3.2.3.2 植株氮素积累量第44-46页
            3.2.3.3 籽粒和剑叶GS活性第46-48页
    3.3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旱茬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第48-61页
        3.3.1 施氮量与行距对强、中筋旱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8-50页
        3.3.2 施氮量与行距对强、中筋旱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第50-55页
            3.3.2.1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第50-51页
            3.3.2.2 磨粉品质、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第51-52页
            3.3.2.3 面团流变学特性第52-54页
            3.3.2.4 面包烘焙品质第54-55页
        3.3.3 施氮量与行距对强、中筋旱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5-61页
            3.3.3.1 剑叶SPAD值第55-56页
            3.3.3.2 剑叶净光合速率(Pn)第56-58页
            3.3.3.3 植株氮素积累量第58-59页
            3.3.3.4 花后蛋白质积累量第59-61页
4 讨论第61-69页
    4.1 不同筋型稻茬小麦高产优质的氮肥运筹比例特征第61-64页
        4.1.1 高产条件下的氮肥运筹比例差异第61页
        4.1.2 优质条件下的氮肥运筹比例差异第61-63页
        4.1.3 高产优质条件下的氮肥运筹比例差异第63页
        4.1.4 稻茬高产优质小麦氮肥运筹比例差异的生理机制第63-64页
    4.2 不同茬口条件下不同筋型小麦施氮量与行距互作模式分析第64-69页
        4.2.1 高产条件下的施氮量与行距互作模式第64页
        4.2.2 优质条件下的施氮量与行距互作模式第64-66页
        4.2.3 高产优质条件下的施氮量与行距互作模式第66-67页
        4.2.4 生理机制第67-69页
        4.2.5 稻茬和旱茬不同筋型小麦施氮量与行距互作模式差异的原因探讨第69页
5 结论第69-72页
    5.1 氮肥运筹对不同筋型稻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第69-70页
    5.2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弱筋稻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第70页
    5.3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旱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氮条件下氮高效水稻株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等性状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基于SN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农艺性状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