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应用 | 第16-17页 |
1.2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电荷泵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研究与分析 | 第21-34页 |
2.1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21-26页 |
2.1.1 压差电压 | 第21-22页 |
2.1.2 效率 | 第22页 |
2.1.3 线性和负载调整率 | 第22页 |
2.1.4 电源纹波抑制 | 第22-24页 |
2.1.5 线性和负载瞬态响应 | 第24-26页 |
2.2 有片外电容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26-29页 |
2.2.1 传统结构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26-27页 |
2.2.2 采用自适应偏置电压缓冲级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27-29页 |
2.3 无片外电容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29-34页 |
2.3.1 采用阻尼因数控制补偿的无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29-30页 |
2.3.2 采用Q值减小补偿技术的无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30-31页 |
2.3.3 采用自适应偏置技术的无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31-32页 |
2.3.4 采用动态偏置技术的无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设计与仿真 | 第34-52页 |
3.1 设计目标 | 第34页 |
3.2 有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设计 | 第34-37页 |
3.2.1 主电路 | 第35页 |
3.2.2 稳定性分析 | 第35-37页 |
3.2.3 自适应偏置的上冲减小电路 | 第37页 |
3.3 无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设计 | 第37-41页 |
3.3.1 主电路 | 第38页 |
3.3.2 稳定性分析 | 第38-41页 |
3.3.3 上冲和下冲减小电路 | 第41页 |
3.4 基准电压和基准电流产生电路 | 第41-43页 |
3.4.1 基准电流产生电路 | 第41-42页 |
3.4.2 带隙基准 | 第42-43页 |
3.5 有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仿真 | 第43-46页 |
3.5.1 压差电压 | 第43页 |
3.5.2 交流仿真 | 第43-44页 |
3.5.3 线性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 | 第44-45页 |
3.5.4 线性瞬态响应和负载瞬态响应 | 第45-46页 |
3.6 无片外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仿真 | 第46-51页 |
3.6.1 压差电压 | 第46-47页 |
3.6.2 交流仿真 | 第47页 |
3.6.3 线性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 | 第47-48页 |
3.6.4 线性瞬态响应和负载瞬态响应 | 第48-50页 |
3.6.5 版图和后仿真 | 第50-51页 |
3.7 两种低压差线性稳压器性能总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电荷泵的研究与分析 | 第52-60页 |
4.1 Dickson电荷泵 | 第52-53页 |
4.2 四相位电荷泵 | 第53-55页 |
4.3 静态电荷转移开关电荷泵 | 第55-57页 |
4.4 交叉耦合电荷泵 | 第57-60页 |
第五章 电荷泵的设计与仿真 | 第60-76页 |
5.1 设计目标 | 第60页 |
5.2 系统架构 | 第60-61页 |
5.3 电荷泵的拓扑结构 | 第61-62页 |
5.4 电荷泵的工作原理 | 第62-66页 |
5.4.1 1.5倍工作模式 | 第63-64页 |
5.4.2 2倍工作模式 | 第64页 |
5.4.3 3倍工作模式 | 第64-65页 |
5.4.4 三种工作模式下电荷泵的效率 | 第65-66页 |
5.5 子电路的设计 | 第66-70页 |
5.5.1 带使能端的压控振荡器 | 第66-67页 |
5.5.2 四相位时钟产生电路 | 第67页 |
5.5.3 时钟倍压电路和电压倍增电路 | 第67-68页 |
5.5.4 时钟选择电路 | 第68-69页 |
5.5.5 电压转换比例控制电路 | 第69-70页 |
5.6 仿真结果 | 第70-76页 |
5.6.1 压控振荡器的仿真 | 第70-71页 |
5.6.2 四相位时钟产生电路的仿真 | 第71页 |
5.6.3 时钟倍压电路和电压倍增电路的仿真 | 第71-72页 |
5.6.4 电压转换比例控制电路 | 第72-73页 |
5.6.5 输出电压随输入电压变化仿真 | 第73页 |
5.6.6 负载瞬态响应 | 第73-74页 |
5.6.7 不同输入电压下的效率仿真 | 第74-75页 |
5.6.8 结果对比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