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g-C3N4和硫化物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制氢的基本原理第11-12页
    1.3 提高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方法第12-19页
        1.3.1 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形貌提高催化性能第12-13页
        1.3.2 将能带相匹配的催化剂复合在一起提高催化性能第13-18页
        1.3.3 通过加入助催化剂提高催化性能第18-19页
    1.4 光催化制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1.4.1 金属硫化物光催化剂第19-22页
        1.4.2 g-C_3N_4光催化剂第22-23页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Zn_(0.5)Cd_(0.5)S/g-C_3N_4/RG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第25-41页
    2.1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1.1 实验试剂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1.3 样品制备第27-28页
        2.1.4 分析测试第28页
        2.1.5 光解水实验第28-29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9-39页
        2.2.1 样品的XRD分析第29页
        2.2.2 样品的形貌分析第29-30页
        2.2.3 样品的XPS光谱分析第30-32页
        2.2.4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分析第32-33页
        2.2.5 样品的荧光光谱第33-34页
        2.2.6 样品的N_2吸附-脱附曲线分析第34-35页
        2.2.7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5-36页
        2.2.8 样品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第36-38页
        2.2.9 样品的光催化反应机理第38-39页
    2.3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Cu_2(OH)_2CO_3修饰g-C_3N_4光解水制氢性能研究第41-55页
    3.1 实验部分第41-44页
        3.1.1 实验试剂第41-42页
        3.1.2 实验仪器第42页
        3.1.3 样品g-C_3N_4的制备第42-43页
        3.1.4 g-C_3N_4/Cu_2(OH)_2CO_3样品的制备第43页
        3.1.5 分析测试第43页
        3.1.6 光催化制氢反应第43-4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4-54页
        3.2.1 样品的XRD分析第44页
        3.2.2 样品的形貌分析第44-45页
        3.2.3 样品的EDS分析第45-46页
        3.2.4 样品的XPS分析第46-48页
        3.2.5 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第48页
        3.2.6 样品的固体紫外漫反射光谱分析第48-50页
        3.2.7 样品的荧光光谱分析第50-51页
        3.2.8 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分析第51-52页
        3.2.9 样品的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第52-53页
        3.2.10 样品的光催化反应机理第53-54页
    3.3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ZnIn2S_4/g-C_3N_4/MoS_2复合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第55-69页
    4.1 实验部分第56-58页
        4.1.1 实验试剂第56页
        4.1.2 实验仪器第56-57页
        4.1.3 样品的制备第57页
        4.1.4 分析测试第57-58页
        4.1.5 光催化制氢反应第5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8-68页
        4.2.1 样品的XRD分析第58-59页
        4.2.2 样品的形貌第59-60页
        4.2.3 样品的EDS分析第60-61页
        4.2.4 样品的XPS分析第61-63页
        4.2.5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分析第63-64页
        4.2.6 样品的荧光光谱第64-65页
        4.2.7 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及其孔径分析第65-66页
        4.2.8 样品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第66-67页
        4.2.9 样品的光催化反应机理第67-68页
    4.3 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70页
    5.2 创新点第70页
    5.3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离子掺杂磷酸盐光子晶体发光性质的调控及增强研究
下一篇:吲哚-3-酮、吲哚并喹唑啉及异吲哚并异喹啉的高效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