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发光材料简介 | 第11页 |
1.2 光致发光 | 第11-17页 |
1.2.1 光致发光过程 | 第11-15页 |
1.2.2 光致发光中心 | 第15-16页 |
1.2.3 光致发光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1.3 光子晶体 | 第17-19页 |
1.3.3 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17-18页 |
1.3.4 稀土离子掺杂的光子晶体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1 发光中心的发射光单色性 | 第19页 |
1.4.2 发光效率问题 | 第19-20页 |
1.5 光子晶体中的稀土离子的发光调控以及发光增强 | 第20-22页 |
1.5.1 稀土离子掺杂光子晶体的发光调控 | 第20页 |
1.5.2 稀土离子掺杂光子晶体的发光增强 | 第20-22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所需设备以及制备所用试剂及原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所需设备 | 第23-24页 |
2.1.2 制备所用试剂及原料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及优势 | 第24页 |
2.2.2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过程 | 第24-25页 |
2.3 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2.3.1 制备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 | 第25-26页 |
2.3.2 前驱体溶胶的制备 | 第26页 |
2.3.3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26页 |
2.4 实验样品详细制备过程 | 第26-28页 |
2.4.1 YbPO_4:Er~(3+)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和蛋白石光子晶体异质结构的制备 | 第26-27页 |
2.4.2 Au纳米颗粒共掺杂LaPO_4:Eu~(3+)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27页 |
2.4.3 Ag和Au纳米颗粒共掺杂YbPO_4:Er~(3+)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27-28页 |
2.4.4 YbPO_4:Er~(3+)/Nd~(3+),Er~(3+)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28页 |
2.5 实验样品性能表征 | 第28-31页 |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8页 |
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8页 |
2.5.3 X射线衍射仪器 | 第28-29页 |
2.5.4 吸收光谱仪(AbsorptionSpectra) | 第29页 |
2.5.5 荧光光谱仪(Photoluminescencespectra) | 第29页 |
2.5.6 荧光寿命(Fluorescencedacetanalysis) | 第29-31页 |
第三章 YbPO_4:Er~(3+)反蛋白石光子晶体上转换发光的调控研究 | 第31-41页 |
3.1 实验结果表征及讨论 | 第31-39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金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LaPO_4:Eu~(3+)反蛋白石的普通发光 | 第41-49页 |
4.1 实验结果表征及讨论 | 第41-47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Ag和Au纳米颗粒增强YbPO_4:Er~(3+)反蛋白石的上转换发光 | 第49-65页 |
5.1 实验结果表征及讨论 | 第49-63页 |
5.1.1 银纳米颗粒对YbPO_4:Er~(3+)反蛋白石的发光增强 | 第49-57页 |
5.1.2 金纳米颗粒对YbPO_4:Er~(3+)反蛋白石的发光增强 | 第57-63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光子带隙调控YbPO_4:Er~(3+)/YbPO_4:Nd~(3+),Er~(3+)可见上转换发光对其近红外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65-75页 |
6.1 实验结果表征及讨论 | 第65-72页 |
6.1.1 980 nm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抑制对YbPO_4:Er~(3+)反蛋白石的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65-69页 |
6.1.2 808 nm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抑制对YbPO_4:Nb~(3+)/Er~(3+)反蛋白石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69-72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实验中的不足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 第76页 |
7.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