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6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傅山诗文理论的思想溯源 | 第17-35页 |
第一节 晚明到清初文学理论的嬗变 | 第17-23页 |
一、晚明思潮的多元化特征 | 第17-22页 |
二、清初思想的同一性特征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傅山由明入清的多重身份 | 第23-31页 |
一、文人身份——经史传家,世代儒生 | 第24-25页 |
二、名士身份——豪杰尚侠、狂放怪诞 | 第25-27页 |
三、遗民身份——侨居松庄、矢志不渝 | 第27-31页 |
第三节 山西地域性文化特征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傅山的文化革新——对“复古”派理论的反思发展 | 第35-63页 |
第一节 反对机械复古,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 | 第35-38页 |
一、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 第35-37页 |
二、注重诗歌的“诗史”作用 | 第37页 |
三、注重“心史”,回归“诗本”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对复古派“格调说”的批判 | 第38-44页 |
一、反对复古派的“声律”、“音韵”观 | 第39-41页 |
二、反对复古派的“师法”观 | 第41-43页 |
三、扩大学古范围,关注“性情识力”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对严羽及复古派“妙悟”说的发展 | 第44-51页 |
一、注重不可测之“才”,强调诗歌本色 | 第45-48页 |
二、扫除门户之见,从禅宗角度修正“妙悟”说 | 第48-51页 |
第四节 对复古派以“气”论诗的发展 | 第51-63页 |
一、关注诗歌“元气贯之,浑然天成”的整体美 | 第53-57页 |
二、注重诗歌“自然气象”及表达方式的自然化 | 第57-63页 |
第三章 傅山的文化反叛——对“求真”的追求和坚守 | 第63-88页 |
第一节 何谓真诗——真心真情的创作论 | 第63-67页 |
一、注重诗歌的真心真情 | 第63-66页 |
二、“眼耳心手口”相一致的创作论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何谓真奇——尚奇求新的审美观 | 第67-77页 |
一、提出“人奇气自奇” | 第68-71页 |
二、对竟陵派“幽深孤峭”的回护 | 第71-77页 |
第三节 傅山的“丑拙”观 | 第77-82页 |
一、主张不必藏拙,无心为之 | 第78-79页 |
二、追求朴拙古风,纯任天机 | 第79-81页 |
三、主张直朴不枝,支离拙硬 | 第81-82页 |
第四节 傅山的“雅俗”观 | 第82-88页 |
一、提倡以方言入诗,充满乡野之气 | 第83-85页 |
二、反对世俗,批判奴俗 | 第85-88页 |
第四章 傅山的文论主张 | 第88-98页 |
第一节 西北之文与东南之文 | 第88-92页 |
一、主张刚健雄浑,反对柔媚绵密 | 第89-91页 |
二、主张沉郁佶倔,反对富丽拖沓 | 第91-92页 |
第二节 傅山对“文心”的探索和回归 | 第92-98页 |
一、注重文章的艺术性 | 第93-95页 |
二、提倡文章风格的多样化 | 第95-98页 |
第五章 傅山诗文理论的矛盾性及价值意义 | 第98-103页 |
第一节 傅山诗文理论中的矛盾性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傅山诗文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后记 | 第108-109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