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脱硫废水的概述 | 第10-13页 |
1.1.1 脱硫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第10页 |
1.1.2 脱硫废水的危害 | 第10-11页 |
1.1.3 脱硫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1-13页 |
1.2 三维电解法研究概述 | 第13-19页 |
1.2.1 三维电解的概述及特点 | 第13-14页 |
1.2.2 三维电解的分类 | 第14-15页 |
1.2.3 三维电解的反应机理 | 第15-17页 |
1.2.4 三维电解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吸附法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1.3.1 吸附法机理及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4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2.1.1 试验仪器 | 第24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4-25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2.3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4 试验水样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三维电解法处理脱硫废水试验研究 | 第30-58页 |
3.1 试验内容 | 第30-31页 |
3.2 粒子电极预处理 | 第31页 |
3.3 二维电解与三维电解法的对比试验 | 第31-33页 |
3.4 三维电解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3.4.1 粒子电极粒径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2 初始pH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电压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4 电解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5 极板距离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6 粒子填料投加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1-47页 |
3.5.1 响应曲面设计 | 第41页 |
3.5.2 响应曲面模型方程的建立与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41-45页 |
3.5.3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5-47页 |
3.5.4 验证实验 | 第47页 |
3.6 粒子填料的稳定性探究 | 第47-49页 |
3.7 粒子填料的SEM分析 | 第49页 |
3.8 三维电解法降解COD和氨氮机理分析及动力学拟合 | 第49-55页 |
3.8.1 COD降解机理及动力学分析 | 第49-52页 |
3.8.2 氨氮降解机理及动力学分析 | 第52-55页 |
3.9 三维电解处理废水水质分析 | 第55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吸附法处理脱硫废水试验研究 | 第58-70页 |
4.1 试验内容 | 第58页 |
4.2 吸附剂预处理 | 第58-59页 |
4.3 静态吸附法处理脱硫废水电解出水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4.3.1 吸附剂类型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2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61页 |
4.3.3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4 废水pH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 动态吸附法处理脱硫废水电解出水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页 |
4.5 床层高度对COD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 流速对COD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64-65页 |
4.7 椰壳活性炭吸附去除COD动力学拟合 | 第65-67页 |
4.8 吸附法处理电解后的脱硫废水水质分析 | 第67页 |
4.9 椰壳活性炭的脱附、再生及SEM和BET分析 | 第67-69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3页 |
5.1 总结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