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 | 第13-14页 |
1.2 浮游植物概述 | 第14-18页 |
1.2.1 浮游植物分类 | 第14-15页 |
1.2.2 浮游植物生长的驱动因素 | 第15-18页 |
1.3 天目湖沙河水库概况 | 第18页 |
1.4 本文选题依据、意义以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1.4.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水文气象因素对天目湖沙河水库硅藻异常增殖的影响 | 第21-35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1 采样点的设置 | 第21-22页 |
2.1.2 样品采集和测定 | 第22-23页 |
2.1.3 水文气象数据 | 第23页 |
2.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2.1 营养盐因子变化特征 | 第23-25页 |
2.2.2 水文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 第25-27页 |
2.2.3 浮游植物变化特征 | 第27-29页 |
2.3 讨论 | 第29-34页 |
2.3.1 硅藻及其优势属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9-30页 |
2.3.2 硅藻及其优势属生物量变化与水温的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2.3.3 硅藻及其优势属异常增殖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2.3.4 沙河水库硅藻总生物量预测的因子拟合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天目湖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 | 第35-46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3.1.1 采样点的设置 | 第35-36页 |
3.1.2 样品采集和测定 | 第36-37页 |
3.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2.1 水质时空差异 | 第37-38页 |
3.2.2 河道来水影响 | 第38-39页 |
3.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39页 |
3.2.4 浮游植物优势属及其优势度 | 第39-40页 |
3.2.5 浮游植物优势属时空分布 | 第40-43页 |
3.3 讨论 | 第43-45页 |
3.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控制因素 | 第43页 |
3.3.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的控制因素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天目湖沙河水库热分层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 第46-5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4.1.1 采样点的设置 | 第46-47页 |
4.1.2 样品采集和测定 | 第47-48页 |
4.1.3 水文气象数据 | 第48页 |
4.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4.2.1 水温变化 | 第48-49页 |
4.2.2 高温对热分层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降雨对热分层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4 热分层形成与消亡前后水质变化 | 第51-53页 |
4.2.5 热分层形成与消亡前后浮游植物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4.3 讨论 | 第55-58页 |
4.3.1 热分层的控制因素 | 第55-56页 |
4.3.2 水质对热分层的响应特性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