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MOFs衍生碳基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6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概述第14-25页
        1.2.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7-18页
        1.2.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特点第18-19页
        1.2.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主要应用第19-25页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碳基材料概述第25-33页
        1.3.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多孔碳材料第26-29页
        1.3.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金属氧化物第29-31页
        1.3.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金属/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第31-33页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碳基材料的应用第33-42页
        1.4.1 CO_2捕获第33-35页
        1.4.2 超级电容器第35-37页
        1.4.3 锂硫电池第37-38页
        1.4.4 电催化反应催化剂第38-42页
    1.5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42-44页
        1.5.1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第42页
        1.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56页
第二章 不同尺寸的JUC-160晶体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第56-80页
    2.1 引言第56-58页
    2.2 实验部分第58-59页
        2.2.1 实验试剂第58页
        2.2.2 不同尺寸JUC-160的合成第58页
        2.2.3 不同尺寸JUC-160衍生多孔碳的制备第58-59页
        2.2.4 实验仪器与表征方法第59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70页
        2.3.1 不同尺寸的JUC-160晶体的结构组成及形貌分析第59-60页
        2.3.2 不同尺寸的JUC-160晶体衍生多孔碳的结构组成及形貌分析第60-63页
        2.3.3 不同尺寸的JUC-160晶体衍生多孔碳的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第63-65页
        2.3.4 不同尺寸的JUC-160晶体衍生多孔碳的CO_2吸附性能分析第65-68页
        2.3.5 不同尺寸的JUC-160晶体衍生多孔碳的IAST选择性计算第68-70页
    2.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80页
第三章 钾离子交换MOF衍生的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吸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第80-106页
    3.1 引言第80-82页
    3.2 实验部分第82-85页
        3.2.1 实验试剂第82页
        3.2.2 bio-MOF-1的合成第82页
        3.2.3 K@bio-MOF-1的合成第82-83页
        3.2.4 bio-MOF-1和K@bio-MOF-1衍生碳材料的制备第83页
        3.2.5 实验仪器与表征方法第83-84页
        3.2.6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4-85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5-98页
        3.3.1 bio-MOF-1和K@bio-MOF-1的组成及结构分析第85-86页
        3.3.2 bio-MOF-1和K@bio-MOF-1衍生碳材料的结构及形貌分析第86-90页
        3.3.3 bio-MOF-1和K@bio-MOF-1衍生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第90-92页
        3.3.4 bio-MOF-1和K@bio-MOF-1衍生碳材料的CO_2吸附性能分析第92-94页
        3.3.5 bio-MOF-1和K@bio-MOF-1衍生碳材料的IAST选择性计算第94-96页
        3.3.6 bio-MOF-1和K@bio-MOF-1衍生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96-98页
    3.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6页
第四章 钴离子交换MOF衍生金属/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第106-122页
    4.1 引言第106-107页
    4.2 实验部分第107-110页
        4.2.1 实验试剂第107-108页
        4.2.2 bio-MOF-1的合成第108页
        4.2.3 不同Co含量bio-MOF-1的合成第108页
        4.2.4 Co@bio-MOF-1衍生金属/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08-109页
        4.2.5 实验仪器与表征方法第109页
        4.2.6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09-110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0-116页
        4.3.1 bio-MOF-1和Co@bio-MOF-1的组成及结构分析第110-112页
        4.3.2 bio-MOF-1和Co@bio-MOF-1衍生金属/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分析第112-114页
        4.3.3 bio-MOF-1和Co@bio-MOF-1衍生金属/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第114页
        4.3.4 bio-MOF-1和Co@bio-MOF-1衍生金属/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氧还原性能分析第114-116页
    4.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2页
第五章 以钾离子为中心的配位聚合物衍生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22-140页
    5.1 引言第122-124页
    5.2 实验部分第124-126页
        5.2.1 实验试剂第124页
        5.2.2 配位聚合物K_4PTC的合成第124页
        5.2.3 K_4PTC衍生多孔碳材料的制备第124-125页
        5.2.4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第125页
        5.2.5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25-126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6-135页
        5.3.1 K_4PTC的组成及结构分析第126-128页
        5.3.2 K_4PTC衍生碳材料的结构及形貌分析第128-131页
        5.3.3 K_4PTC衍生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第131-132页
        5.3.4 K_4PTC衍生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132-135页
    5.4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0-142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42-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掺杂Ⅰ-型笼合物热电材料的高温高压制备与性能表征
下一篇:二维自组装蛋白质生物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