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二维自组装蛋白质生物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构建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0-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63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生物技术诱导蛋白质组装第16-24页
        1.2.1 对称融合策略第16-18页
        1.2.2 计算设计诱导蛋白质组装第18-19页
        1.2.3 模板诱导蛋白质组装第19-22页
        1.2.4 肽诱导蛋白质组装第22-24页
    1.3 化学策略构建有序蛋白质纳米结构及应用第24-37页
        1.3.1 超分子相互作用驱动蛋白质组装第24-32页
        1.3.2 共价蛋白质组装第32-34页
        1.3.3 蛋白质组装体的应用第34-37页
    1.4 二维生物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构建第37-43页
        1.4.1 概述第37-38页
        1.4.2 天然二维纳米结构——S-layers第38-40页
        1.4.3 二维蛋白质组装体的构建第40-43页
    1.5 光捕获系统第43-50页
        1.5.1 概述第43-44页
        1.5.2 光合细菌第44-46页
        1.5.3 绿色植物叶绿体第46-47页
        1.5.4 基于蛋白质的人工光捕获系统第47-50页
    1.6 立论依据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63页
第二章 酶催化共价蛋白质组装构建规则纳米阵列第63-78页
    2.1 序言第63-65页
    2.2 实验器材第65页
        2.2.1 主要试剂第65页
        2.2.2 实验仪器第65页
    2.3 实验方法第65-69页
        2.3.1 突变型蛋白的设计、表达、纯化与表征第65-68页
        2.3.2 蛋白质组装方法第68页
        2.3.3 组装体的表征测试方法第68-6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69-74页
        2.4.1 组装过程分析第69-71页
        2.4.2 组装体形貌表征第71-72页
        2.4.3 组装体结构调控第72-73页
        2.4.4 组装体稳定性探究第73-74页
    2.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第三章 光催化构建尺寸可控的二维蛋白组装体第78-96页
    3.1 序言第78-79页
    3.2 实验器材第79-80页
        3.2.1 实验材料第79-80页
        3.2.2 实验仪器第80页
    3.3 实验方法第80页
        3.3.1 突变型SP1S98Y蛋白的构建、表达、纯化与表征第80页
        3.3.2 基于光催化的二维蛋白质片层结构的构建第8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80-91页
        3.4.1 光催化蛋白质组装的可行性分析第80-82页
        3.4.2 光催化组装方法对组装体尺寸的调控研究第82-85页
        3.4.3 影响光催化组装的条件分析第85-89页
        3.4.4 光催化组装机制探究第89-91页
        3.4.5 组装体稳定性分析第91页
    3.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第四章 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调控蛋白体系的组装-解组装第96-110页
    4.1 序言第96-97页
    4.2 实验器材第97-98页
        4.2.1 主要材料第97-98页
        4.2.2 实验仪器第98页
    4.3 实验方法第98-103页
        4.3.1 突变型SP1S98C蛋白的设计构建、表达纯化及表征第98-99页
        4.3.2 客体分子一价紫精衍生物的合成第99-103页
    4.4 蛋白质化学修饰与组装/解组装方法第103页
        4.4.1 蛋白质上定点修饰一价紫精衍生物第103页
        4.4.2 主客体诱导蛋白质组装成二维纳米片层第103页
        4.4.3 FGG调控蛋白质片层解组装第103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103-107页
    4.6 本章小结第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第五章 基于蛋白质的人工光捕获系统模拟天然叶绿体第110-123页
    5.1 序言第110-111页
    5.2 实验器材第111-112页
        5.2.1 主要试剂第111-112页
        5.2.2 实验仪器第112页
    5.3 实验方法第112-113页
        5.3.1 突变型SP1S98Y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112页
        5.3.2 CdTeQDs的合成第112页
        5.3.3 基于SP1S98Y组装体的构建第112页
        5.3.4 SP1S98Ynanosheet-QDs组装构建人工光捕获系统第112-113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13-119页
        5.4.1 双酶协同催化SP1S98Y组装体系的表征第113-115页
        5.4.2 光捕获系统的构建与可行性分析第115-116页
        5.4.3 光捕获系统的能量转移情况研究第116-118页
        5.4.4 光捕获系统转移路径的探究第118-119页
    5.5 本章小节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结论第123-124页
作者简介第124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OFs衍生碳基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稀土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发光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