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1章 汉文化视域下高丽稗说文学的概念和分类 | 第14-21页 |
1.1 汉文化视域下高丽稗说文学概念的提出和定义 | 第14页 |
1.2 汉文化视域下高丽稗说文学特征和分类的研究 | 第14-21页 |
1.2.1 诗话类:诗文评论 | 第15-17页 |
1.2.2 说话类:见闻纪行 | 第17-18页 |
1.2.3 谐谑类:神仙方物与笑谈 | 第18-21页 |
第2章 汉文化视域下高丽稗说文学展现的多元文化研究 | 第21-38页 |
2.1 礼佛思想风行一时 | 第21-24页 |
2.1.1 礼佛思想盛行的原因 | 第21页 |
2.1.2 稗说文学作品中的佛教印记 | 第21-23页 |
2.1.3 礼佛思想没落的结局 | 第23-24页 |
2.2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创作与生活 | 第24-28页 |
2.2.1 高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2.2.2 积极应制、一心奉上的思想 | 第25-26页 |
2.2.3 进谏讽喻、力做诤臣的思想 | 第26-28页 |
2.3 道教思想高度发展下的稗说作家群 | 第28-31页 |
2.3.1 韩国道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第28页 |
2.3.2 道教经典在稗说文学作品中的引用 | 第28-29页 |
2.3.3 神仙方物思想在稗说作品中的展现 | 第29页 |
2.3.4 同情人民,隐逸情怀的初显 | 第29-31页 |
2.4 历史意识与批判现实的精神 | 第31-34页 |
2.4.1 对历史意识与批判精神的认知 | 第31页 |
2.4.2 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与继承 | 第31-33页 |
2.4.3 对黑暗现实的无奈和批判 | 第33-34页 |
2.5 女性地位的展现 | 第34-38页 |
2.5.1 女性意识的认知 | 第34-35页 |
2.5.2 对男子爱情忠贞不渝的要求 | 第35-36页 |
2.5.3 展现娼妓的非凡才艺 | 第36-38页 |
第3章 汉文化视域下高丽稗说文学的艺术特色及成就研究 | 第38-46页 |
3.1 语言特色 | 第38-41页 |
3.1.1 引经据典,士人气息颇重 | 第38-40页 |
3.1.2 语言精炼含蓄,言简而意深 | 第40-41页 |
3.2 文体特色 | 第41-44页 |
3.2.1 亦韵亦散,散中有韵 | 第41-42页 |
3.2.2 记言与记事相结合 | 第42-44页 |
3.3 艺术成就 | 第44-46页 |
第4章 汉文化视域下高丽稗说文学对中国的受容研究 | 第46-57页 |
4.1 对中国的接收 | 第46-51页 |
4.1.1 对中国经典和故事传说的引用和化用 | 第46-48页 |
4.1.2 对中国著名诗人及其诗歌的推崇和引用 | 第48-49页 |
4.1.3 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民俗风尚的引进 | 第49-51页 |
4.2 对中国的反馈 | 第51-57页 |
4.2.1 文人或使者出使中国,作品流传于中国 | 第51-53页 |
4.2.2 文人或使者游览中国,对中国山水的记载和传颂 | 第53-54页 |
4.2.3 文人或使者任职中国,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 第54-57页 |
第5章 汉文化视域下高丽稗说文学的发展探析 | 第57-60页 |
5.1 稗说文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 第57-58页 |
5.2 稗说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