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真菌溶磷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9页
    1.1 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及特征第15页
    1.2 土壤中磷素的形态、作用与转化第15-18页
        1.2.1 土壤中磷素的形态第15-16页
        1.2.2 土壤中磷素的含量第16页
        1.2.3 难溶磷的生物转化第16-17页
        1.2.4 磷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作用第17-18页
        1.2.5 植物体对磷素的吸收与转化第18页
    1.3 溶磷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8-22页
        1.3.1 溶磷微生物的种类第18-20页
        1.3.2 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研究第20-21页
        1.3.3 溶磷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第21-22页
    1.4 溶磷基因的克隆第22-23页
    1.5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第23-27页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7-28页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页
        1.6.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7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高效溶磷真菌的筛选、鉴定第29-36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2.1.1 土壤样品第29页
        2.1.2 试剂第29页
        2.1.3 培养基第29-30页
        2.1.4 主要仪器第30页
        2.1.5 分离和筛选溶磷菌第30页
        2.1.6 溶磷菌菌株鉴定第30-3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1-35页
        2.2.1 溶磷菌株的筛选第31页
        2.2.2 溶磷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中溶磷能力研究第31-32页
        2.2.3 溶磷真菌的鉴定第32-34页
        2.2.4 溶磷真菌的菌株形态第34-35页
    2.3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溶磷真菌溶磷能力的研究第36-44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3.1.1 供试菌株第36-37页
        3.1.2 培养基第37页
        3.1.3 供试磷源第37页
        3.1.4 主要仪器第37页
        3.1.5 制备溶磷菌液第37页
        3.1.6 溶磷真菌在无机难溶磷液体培养条件下溶磷能力第37-38页
        3.1.7 测定溶磷菌在溶磷过程中pH值的变化第3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8-42页
        3.2.1 溶磷菌株在无机难溶磷液体培养基中的溶磷能力第38-41页
        3.2.2 液体培养条件下溶磷菌株对5种磷矿粉的溶磷能力第41-42页
    3.3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溶磷真菌与土壤最佳配合对难溶磷的活化效果研究第44-57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4.1.1 试剂第44-45页
        4.1.2 供试土壤第45页
        4.1.3 供试菌株、难溶磷源与作物种子第45页
        4.1.4 溶磷菌剂的制备第45页
        4.1.5 盆栽试验的设计第45-4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4.2.1 曲霉菌在溶解难溶磷过程中与不同类型土壤匹配性第46-51页
        4.2.2 青霉菌在溶解难溶磷过程中与不同类型土壤匹配性第51-55页
    4.3 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溶磷真菌溶磷与促生机理的研究第57-65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5.1.1 试剂第58页
        5.1.2 主要仪器第58页
        5.1.3 实验方法第58-59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9-64页
        5.2.1 溶磷菌产生有机酸的含量第59-62页
        5.2.2 溶磷菌溶磷过程中产生植物激素的含量第62-64页
    5.3 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溶磷菌M1、M2cDNA文库的构建第65-79页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5-74页
        6.1.1 试剂第65-66页
        6.1.2 供试菌株、载体及引物第66-68页
        6.1.3 供试溶磷真菌M1和M2SMARTcDNA文库的构建第68-74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74-78页
        6.2.1 菌株RNA的提取第74-75页
        6.2.2 双链cDNA的合成第75-76页
        6.2.3 cDNA文库重组率、滴度和重组片段的测定第76-78页
    6.3 小结第78-79页
第七章 溶磷菌M2文库的筛选与溶磷相关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9-106页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9-84页
        7.1.1 主要试剂第79页
        7.1.2 载体第79-80页
        7.1.3 主要仪器第80页
        7.1.4 基因筛选文库的构建第80-83页
        7.1.5 溶磷子的筛选与溶磷能力的研究第83-84页
        7.1.6 基因psf-p1在原核表达菌株BI21(DE3)中溶磷功能的验证第84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84-104页
        7.2.1 筛选携带溶磷相关基因的克隆子第84-85页
        7.2.2 携带溶磷相关基因的克隆子溶磷能力和培养液pH值第85-88页
        7.2.3 测定携带溶磷相关基因的克隆子有机酸分泌量第88-89页
        7.2.4 溶磷相关基因及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9-104页
    7.3 基因psf-p1在原核表达菌株BI21(DE3)中溶磷功能的验证第104-105页
    7.4 小结第105-106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9页
附录第119-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作者简历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田磷素平衡的时空变化与高效利用途径
下一篇:低温胁迫下病原菌对玉米种子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