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低温胁迫下病原菌对玉米种子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7页
    1.1 低温下影响玉米出苗的因素分析第15-19页
        1.1.1 低温第15-16页
        1.1.2 病害第16-17页
        1.1.3 药害第17-19页
        1.1.4 其他第19页
    1.2 低温下提高玉米出苗的措施第19-22页
        1.2.1 农业防治措施第20页
        1.2.2 提高植物抗低温能力第20-21页
        1.2.3 提高种衣剂低温安全性第21-22页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第22-27页
第二章 低温胁迫对镰孢菌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第27-43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1.1 实验作物第27页
        2.1.2 实验菌种第27页
        2.1.3 实验试剂第27-28页
        2.1.4 实验器材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2.2.1 低温胁迫下镰孢菌的生长速率测定第28页
        2.2.2 低温胁迫下镰孢菌的致病性分析第28页
        2.2.3 低温胁迫下镰孢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第28-29页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9页
    2.3 实验结果第29-41页
        2.3.1 低温胁迫对两种镰孢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第29-30页
        2.3.2 低温胁迫下两种镰孢菌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0-32页
        2.3.3 低温胁迫下两种镰孢菌对玉米发芽率和烂芽率的影响第32-34页
        2.3.4 低温胁迫下两种镰孢菌对玉米烂根率和烂根病情指数的影响第34-35页
        2.3.5 低温胁迫下两种镰孢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35-38页
        2.3.6 低温胁迫下两种镰孢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影响第38-41页
    2.4 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低温胁迫对腐霉菌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第43-59页
    3.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3.1.1 实验作物第43页
        3.1.2 实验菌种第43页
        3.1.3 实验试剂第43页
        3.1.4 实验器材第43-44页
    3.2 实验方法第44页
        3.2.1 低温胁迫下腐霉菌的生长速率测定第44页
        3.2.2 低温胁迫下腐霉菌的致病性分析第44页
        3.2.3 低温胁迫下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第44页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4页
    3.3 实验结果第44-57页
        3.3.1 低温胁迫对三种腐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第44-45页
        3.3.2 低温胁迫下三种腐霉菌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5-47页
        3.3.3 低温胁迫下三种腐霉菌对玉米发芽率和烂芽率的影响第47-50页
        3.3.4 低温胁迫下三种腐霉菌对玉米烂根率和烂根病情指数的影响第50-53页
        3.3.5 低温胁迫下三种腐霉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53-55页
        3.3.6 低温胁迫下三种腐霉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影响第55-57页
    3.4 讨论第57-59页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禾谷镰孢菌和终极腐霉菌的竞争关系研究第59-65页
    4.1 实验材料第59页
        4.1.1 实验作物第59页
        4.1.2 实验菌种第59页
        4.1.3 实验试剂第59页
        4.1.4 实验器材第59页
    4.2 实验方法第59-60页
        4.2.1 低温胁迫下接种顺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9-60页
        4.2.2 低温胁迫下接种间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0页
    4.3 实验结果第60-63页
        4.3.1 低温胁迫下接种顺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0-61页
        4.3.2 低温胁迫下不同接种间隔对禾谷镰孢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第61-63页
    4.4 讨论第63-65页
第五章 低温和戊唑醇胁迫下禾谷镰孢菌和终极腐霉菌对玉米根的侵染性与致病性第65-78页
    5.1 实验材料第65-66页
        5.1.1 实验作物第65页
        5.1.2 实验菌种第65页
        5.1.3 实验试剂第65-66页
        5.1.4 实验器材第66页
    5.2 实验方法第66-70页
        5.2.1 种子包衣处理第66页
        5.2.2 接菌处理第66页
        5.2.3 DNA提取第66-67页
        5.2.4 引物第67页
        5.2.5 PCR扩增第67-68页
        5.2.6 PCR产物的纯化第68-69页
        5.2.7 载体的连接与转化第69页
        5.2.8 菌落PCR鉴定及序列分析第69页
        5.2.9 质粒提取第69-70页
        5.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70页
    5.3 实验结果第70-77页
        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0-71页
        5.3.2 引物特异性检测第71-72页
        5.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2-73页
        5.3.4 带菌量第73-74页
        5.3.5 病情指数第74-77页
    5.4 讨论第77-78页
第六章 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在玉米组织中的动态分布第78-87页
    6.1 实验材料第78-79页
        6.1.1 实验作物第78页
        6.1.2 实验试剂第78页
        6.1.3 实验器材第78-79页
    6.2 实验方法第79-80页
        6.2.1 种子包衣处理第79页
        6.2.2 播种处理第79页
        6.2.3 样品的采集第79页
        6.2.4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第79页
        6.2.5 标准样品配制第79-80页
        6.2.6 样品前处理方法第80页
    6.3 实验结果第80-85页
        6.3.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80-81页
        6.3.3 回收率第81页
        6.3.4 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包衣处理对玉米幼苗形态的影响第81-82页
        6.3.5 低温胁迫下玉米组织中戊唑醇含量分析第82-85页
    6.4 讨论第85-87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第87-89页
    7.1 全文结论第87-88页
    7.2 创新点第88页
    7.3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9页
附录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作者简历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真菌溶磷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下一篇:手性杀菌剂啶菌噁唑和苯酰菌胺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及环境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