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5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三)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 | 第9-10页 |
| (四)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五) 以往研究 | 第11-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三) 研究工具 | 第15-16页 |
| (四) 研究过程 | 第16-17页 |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7-26页 |
| (一) 培智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呈示行为现状 | 第17-21页 |
| (二) 培智学校教师对话问答行为现状 | 第21-24页 |
| (三) 培智学校教师练习指导行为现状 | 第24-26页 |
| 四、讨论 | 第26-31页 |
| (一) 培智学校教师教学问题行为的内在因素 | 第26-28页 |
| (二) 培智学校教师教学问题行为的外在因素 | 第28-31页 |
| 五、建议 | 第31-34页 |
| (一) 加大培智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能力 | 第31页 |
| (二) 优化陪读家长课堂行为,为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提供支持 | 第31-32页 |
| (三) 积极强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职业认同感 | 第32页 |
| (四) 完善教师能力评价制度,注重教师多方面能力的评价 | 第32-33页 |
| (五)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为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提供依据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附录一 | 第37-40页 |
| 附录二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