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磁性及磁性材料) | 第10页 |
1.2 材料磁性的分类 | 第10-11页 |
1.3 磁性材料基本性质介绍(磁滞、矫顽力、磁各向异性等) | 第11-19页 |
1.3.1 磁滞回线 | 第11-12页 |
1.3.2 矫顽力 | 第12-13页 |
1.3.3 磁各向异性(形状各向异性和磁晶各向异性) | 第13-16页 |
1.3.4 磁畴及其观测方法 | 第16-18页 |
1.3.5 磁化翻转机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立意 | 第19-20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材料结构和磁结构表征分析方法 | 第23-53页 |
2.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3-26页 |
2.1.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 第23页 |
2.1.2 透射电子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 第23-26页 |
2.2 透射电镜洛伦兹显微术(LorentzTEM) | 第26-31页 |
2.2.1 洛伦兹模式 | 第26-28页 |
2.2.2 菲涅尔模式和傅科模式 | 第28-31页 |
2.3 电子全息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 第31-40页 |
2.3.1 电子全息技术的发展 | 第31-32页 |
2.3.2 电子全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条件 | 第32-35页 |
2.3.3 电子全息重构的基本理论 | 第35-37页 |
2.3.4 电子全息技术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 | 第37-39页 |
2.3.5 电子全息技术在非磁材料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2.4 透射电镜其他分析测试方法 | 第40-44页 |
2.4.1 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areaelectrondiffraction,SAED) | 第40-42页 |
2.4.2 X射线能谱(EDS)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 | 第42-43页 |
2.4.3 高角环形暗场像(High-AngleDark-Field,HAADF) | 第43-44页 |
2.5 微磁学模拟分析 | 第44-48页 |
2.5.1 微磁学中涉及的能量 | 第44-46页 |
2.5.2 微磁学静态Brown方程和动态LLG方程 | 第46-47页 |
2.5.3 常用的模拟软件 | 第47-48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第三章 形状各向异性主导的AlNiCo合金磁结构和矫顽力机制研究 | 第53-68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样品制备 | 第5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3.3.1 AlNiCo合金的表面形貌和基本结构 | 第54-60页 |
3.3.2 数值计算 | 第60-63页 |
3.3.3 AlNiCo合金的微磁学模拟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磁晶各向异性对单轴BaFe12O19纳米结构微观磁结构调控 | 第68-86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BaFe_(12)O_(19)晶体结构 | 第69-70页 |
4.3 样品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70-75页 |
4.3.1 样品制备 | 第70-72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2页 |
4.4.1 钡铁氧体纳米结构模型选择及其晶体结构分析 | 第75-78页 |
4.4.2 钡铁氧体纳米单体的微观磁结构 | 第78-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五章 镍铁氧体纳米线动态磁化及其与形状、磁晶各向异性的关系 | 第86-97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样品制备 | 第87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5.3.1 镍铁氧体单颗粒纳米线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87-90页 |
5.3.2 镍铁氧体纳米线动态磁化过程的原位观测 | 第90-93页 |
5.3.3 微磁学模拟 | 第93-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六章 钴铁氧体纳米片磁结构与其形状、磁晶各向异性的关系 | 第97-103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样品制备 | 第97-98页 |
6.3 钴铁氧体纳米片的结构和磁性表征 | 第98-100页 |
6.4 钴铁氧体纳米片电子全息表征 | 第100-1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6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7.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3-104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104-10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