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多铁 | 第10-12页 |
1.2 磁电耦合效应 | 第12-22页 |
1.2.1 磁电耦合的定义 | 第14-15页 |
1.2.2 磁电耦合的分类 | 第15-22页 |
1.3 界面磁电耦合 | 第22-27页 |
1.3.1 金属界面的磁电耦合 | 第24-26页 |
1.3.2 绝缘界面的磁电耦合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 研究动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铁磁金属系统界面磁电耦合 | 第30-51页 |
2.1 在金属表面,电场对磁性的控制 | 第31-36页 |
2.1.1 层状介观金属系统中磁性的电场效应 | 第31-33页 |
2.1.2 利用外加电场和量子井态(quantumwellstates)调节薄膜的磁性 | 第33-36页 |
2.2 界面磁电耦合 | 第36-39页 |
2.3 磁化动力学 | 第39-43页 |
2.3.1 LLBar(Landau-Lifshitz-Baryakhtar)方程 | 第39-41页 |
2.3.2 驰豫系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2.3.3 系统的动力学演化方程 | 第42-43页 |
2.4 数值结果和讨论 | 第43-50页 |
2.4.1 磁化强度沿着铁磁界面的法线方向(θ_u=0) | 第43-44页 |
2.4.2 磁化强度沿着铁磁界面的方向(θ_u=π/2) | 第44-46页 |
2.4.3 初始相位对演化模式的影响 | 第46-48页 |
2.4.4 外加小磁场对动力学演化模式的影响 | 第48-50页 |
2.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第三章 铁磁绝缘系统界面磁电耦合 | 第51-71页 |
3.1 磁性绝缘体中的磁致铁电性 | 第51-56页 |
3.1.1 交换伸缩机制 | 第52-54页 |
3.1.2 自旋流模型 | 第54-55页 |
3.1.3 自旋相关的p-d杂化模型 | 第55-56页 |
3.2 内外电场耦合机制 | 第56-65页 |
3.2.1 多轨道铁磁绝缘体模型 | 第57-58页 |
3.2.2 铁磁基态 | 第58-60页 |
3.2.3 内电场 | 第60-62页 |
3.2.4 铁磁绝缘体中各向异性的外加电场 | 第62页 |
3.2.5 内外电场作用下磁电相互作用 | 第62-65页 |
3.3 铁磁绝缘体中的静态磁电耦合效应 | 第65-68页 |
3.3.1 磁电耦合相互作用对磁矩方向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2 磁电耦合相互作用对磁矩大小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 铁磁绝缘体中的动态磁电耦合效应 | 第68-70页 |
3.4.1 动态磁电耦合系数 | 第68-70页 |
3.5 总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反铁磁绝缘系统界面磁电耦合 | 第71-86页 |
4.1 波包动力学 | 第72-75页 |
4.1.1 局域基矢和波包 | 第72-74页 |
4.1.2 拉氏量 | 第74-75页 |
4.2 反铁磁结构中的内电场 | 第75-82页 |
4.2.1 反铁磁模型 | 第75-77页 |
4.2.2 反铁磁模型的拉氏函数 | 第77-78页 |
4.2.3 拉氏函数下的运动方程 | 第78-80页 |
4.2.4 动量空间的运动方程 | 第80-81页 |
4.2.5 反铁磁结构的内电场 | 第81-82页 |
4.3 内外电场耦合下磁电耦合系数 | 第82-84页 |
4.3.1 磁电耦合系数 | 第82-83页 |
4.3.2 外电场下(?)·(?)的随时演化 | 第83-84页 |
4.4 结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磁电耦合效应对磁导率以及折射率的影响 | 第86-96页 |
5.1 复数磁导率 | 第86-88页 |
5.2 磁导率与频率的依赖关系 | 第88-89页 |
5.3 磁电相互作用下可变的磁导率 | 第89-91页 |
5.4 磁电耦合效应下的负折射率 | 第91-93页 |
5.5 总结 | 第93-9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6-98页 |
6.1 总结 | 第96-97页 |
6.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