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1 英德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19-27页 |
1.1 管理机构比较 | 第19-20页 |
1.1.1 德国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机构 | 第19页 |
1.1.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机构 | 第19-20页 |
1.2 师资培养机制比较 | 第20-21页 |
1.2.1 德国双元制的师资培养 | 第20-21页 |
1.2.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培养 | 第21页 |
1.3 招生机制比较 | 第21-22页 |
1.3.1 德国双元制的招生机制 | 第21-22页 |
1.3.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机制养 | 第22页 |
1.4 教育实施比较 | 第22-25页 |
1.4.1 德国双元制的教育实施 | 第23-24页 |
1.4.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施 | 第24-25页 |
1.5 教学评价比较 | 第25页 |
1.5.1 德国双元制的教学评价 | 第25页 |
1.5.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评价 | 第25页 |
1.6 学徒就业机制比较 | 第25-26页 |
1.6.1 德国双元制的就业机制 | 第25页 |
1.6.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就业机制 | 第25-26页 |
1.7 英德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对我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建设的启示 | 第26-27页 |
1.7.1 英德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26页 |
1.7.2 英德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26-27页 |
2 我国现代学徒制教学运行机制个案分析 | 第27-38页 |
2.1 内外部环境的构建 | 第27-31页 |
2.1.1 营建宽松而又规范的政策环境 | 第27页 |
2.1.2 经费机制的构建 | 第27页 |
2.1.3 实训基地的建设 | 第27-29页 |
2.1.4 校企沟通机制的构建 | 第29-30页 |
2.1.5 基于工作室的校企双导师机制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 招生就业模式 | 第31-33页 |
2.2.1 “双线并进”的招生模式 | 第31-32页 |
2.2.2 就业模式 | 第32-33页 |
2.3 教育实施 | 第33-38页 |
2.3.1 人才培养模式 | 第33-34页 |
2.3.2 课程体系 | 第34-35页 |
2.3.3 教学模式 | 第35-36页 |
2.3.4 工学交替的设计 | 第36-37页 |
2.3.5 教学评价模式 | 第37-38页 |
3 现代学徒制教学运行机制建设的问题与反思 | 第38-41页 |
3.1 对现代学徒制内涵把握的准确程度,是能否建立科学运行机制的关键 | 第38页 |
3.1.1 参与改革的人员对其内涵的理解决定着机制建设的合理性程度 | 第38页 |
3.1.2 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机制建设的先进性程度 | 第38页 |
3.2 对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方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 第38-39页 |
3.3 缺乏专业化校企合作管理团队 | 第39页 |
3.3.1 校企合作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不够 | 第39页 |
3.3.2 部分校企沟通工作泛化和形式化 | 第39页 |
3.4 校企师资建设机制有待改进 | 第39-41页 |
3.4.1 校企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 第39-40页 |
3.4.2 对企业导师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第40-41页 |
4 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微观运行机制建设的建议 | 第41-51页 |
4.1 正式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方,制定适宜的运行机制 | 第41-43页 |
4.1.1 宏观层面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41页 |
4.1.2 微观层面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41-43页 |
4.1.3 组建专业化校企合作管理团队 | 第43页 |
4.2 构建高效专业的校企沟通机制 | 第43-45页 |
4.2.1 组建单方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管理部门 | 第43-44页 |
4.2.2 部门的工作范围 | 第44页 |
4.2.3 组校企负责人专职化 | 第44页 |
4.2.4 定期召开校企联系会议 | 第44-45页 |
4.2.5 拓宽非正式沟通的渠道 | 第45页 |
4.3 加强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 第45-48页 |
4.3.1 成立三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 第45页 |
4.3.2 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 第45-46页 |
4.3.3 规范不同场所的教学 | 第46-47页 |
4.3.4 科学设计工学交替的频次 | 第47-48页 |
4.4 构建校企协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 第48-51页 |
4.4.1 企业师资的选拔制度 | 第48-49页 |
4.4.2 企业师资的培养制度 | 第49页 |
4.4.3 院校师资的培养制度 | 第49页 |
4.4.4 校企师资结对子的共同成长制度 | 第49-50页 |
4.4.5 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激励机制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