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民族舞蹈论文

蒙古族盅碗舞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12-19页
    0.1 选题依据第12-13页
    0.2 研究内容第13页
    0.3 研究目标第13页
    0.4 研究方法第13-15页
    0.5 研究创新点第15页
    0.6 文献综述第15-19页
第一章 蒙古族盅碗舞的历史足迹第19-27页
    1.1 蒙古族盅碗舞的起源与形成第19-24页
        1.1.1 盅碗舞的起源说第20-21页
        1.1.2 盅碗舞的成长说第21-24页
            1.1.2.1 与藏传佛教的关系第21-22页
            1.1.2.2 与“倒喇”的关系第22-24页
    1.2 蒙古族盅碗舞的当代发展第24-26页
        1.2.1 民间自娱到舞台表演的专业化发展第24-25页
        1.2.2 传统形式加创新理念的多样化发展第25-26页
    1.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二章 蒙古族盅碗舞的艺术特色及作品分析第27-48页
    2.1 蒙古族盅碗舞的表现内容第27-37页
        2.1.1 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热爱第27-30页
            2.1.1.1 独舞《乳香飘》第27-29页
            2.1.1.2 群舞《盅碗筷》第29-30页
        2.1.2 表达对草原儿女的祝福第30-34页
            2.1.2.1 独舞《伊茹勒》第31-32页
            2.1.2.2 群舞《祝福》第32-34页
        2.1.3 表达对草原女性的赞美第34-37页
            2.1.3.1 独舞《盅碗舞》第34-36页
            2.1.3.2 群舞《顶碗舞》第36-37页
    2.2 蒙古族盅碗舞的形式特点第37-46页
        2.2.1 作品的结构方式第37-41页
            2.2.1.1 长于抒情的情感结构第38-39页
            2.2.1.2 叙事为主的情节结构第39-41页
        2.2.2 舞蹈语言第41-45页
            2.2.2.1 柔如云、轻如风的上肢动作第42-44页
            2.2.2.2 走如飘、快如飞的脚步动作第44-45页
        2.2.3 技术技巧第45-46页
            2.2.3.1 传承与提升:顶碗跪转第45页
            2.2.3.2 吸收与借鉴:顶碗移动转第45-46页
            2.2.3.3 突破与创新:顶碗变形转第46页
    2.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比较视域下的蒙古族盅碗舞第48-57页
    3.1 与游牧文化形态下头顶道具舞蹈比较第48-52页
        3.1.1 盅碗舞的“稳”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颤”第48-51页
        3.1.2 盅碗舞的“活泼”与蒙古族顶灯舞的“静谧”第51-52页
    3.2 与不同文化形态下头顶道具舞蹈比较第52-56页
        3.2.1 盅碗舞的“仰”与朝鲜族顶水舞的“含”第52-54页
        3.2.2 盅碗舞的“端庄”与回族汤瓶舞的“柔媚”第54-56页
    3.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蒙古族盅碗舞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情结第57-66页
    4.1 蒙古族盅碗舞的审美特征第57-62页
        4.1.1“合乎会通、以济其美”的形态第57-58页
        4.1.2“圆融归一、形神兼备”的动律第58-60页
        4.1.3“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第60-62页
    4.2 蒙古族盅碗舞的文化情结第62-65页
        4.2.1 自然崇拜的文化情结第62-63页
        4.2.2 母亲崇拜的文化情结第63-65页
    4.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语第66-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 1:蒙古族盅碗舞获奖作品一览表第73-75页
附录 2:蒙古族盅碗舞舞姿动作一览表第75-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华茶道》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乌珠穆沁长调的“eg?ig”运用研究--以长调艺术大师莫德格的演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