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及症状 | 第9-10页 |
1.3 小麦赤霉菌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1.4 小麦赤霉菌次级代谢产物 | 第11-12页 |
1.5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12-14页 |
1.6 小麦赤霉菌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7 基因敲除 | 第15-16页 |
1.8 FGSG_11341基因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小麦赤霉菌FGSG_11341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 第18-32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18-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8-20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小麦赤霉菌PH-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2.2 质粒pCB1003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3 FGSG_11341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 第23-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2.3.1 小麦赤霉菌PH-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3.2 质粒pCB1003DNA的提取 | 第29页 |
2.3.3 FGSG_11341基因上游和下游序列的PCR扩增 | 第29-30页 |
2.3.4 hph基因上游和下游序列的PCR扩增 | 第30页 |
2.3.5 SplitMarker重叠PCR扩增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3 FGSG_11341基因的敲除及转化子的筛选鉴定 | 第32-44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2-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2-34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5-39页 |
3.2.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 第35-36页 |
3.2.2 转化子的筛选及鉴定 | 第36-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3.1 转化子的初筛 | 第39页 |
3.3.2 转化子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3.3.3 转化子的PCR筛选鉴定 | 第40-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4 FGSG_1134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察及致病力测定 | 第44-54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44-4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2.1 菌落形态观察 | 第45页 |
4.2.2 菌落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45页 |
4.2.3 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 第45页 |
4.2.4 分生孢子产孢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4.2.5 菌株滤液颜色观察 | 第46页 |
4.2.6 菌株对温度敏感性测定 | 第46页 |
4.2.7 原生质体释放实验 | 第46页 |
4.2.8 番茄侵染实验 | 第46-47页 |
4.2.9 有性杂交实验 | 第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4.3.1 菌落形态 | 第47-48页 |
4.3.2 菌落生长速度 | 第48-49页 |
4.3.3 分生孢子形态 | 第49页 |
4.3.4 产孢量变化 | 第49页 |
4.3.5 菌株滤液颜色 | 第49-50页 |
4.3.6 菌株对温度敏感性测定 | 第50页 |
4.3.7 原生质体释放情况 | 第50-51页 |
4.3.8 番茄侵染实验 | 第51页 |
4.3.9 有性杂交实验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5 全文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1 | 第60-61页 |
附录 2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