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土壤侵蚀模型建立与发展 | 第12-14页 |
1.2.2 土壤侵蚀模型与3S技术结合 | 第14-15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 第18-35页 |
2.1 流域土壤侵蚀模型概述 | 第18-19页 |
2.2 流域产沙计算 | 第19-23页 |
2.2.1 产沙计算的目的与流程 | 第19-20页 |
2.2.2 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方程CSLE简介 | 第20页 |
2.2.3 CSLE相关因子参数化方法 | 第20-23页 |
2.2.4 坡面侵蚀量与侵蚀模数计算 | 第23页 |
2.3 流域产流计算 | 第23-26页 |
2.3.1 产流计算的目的与流程 | 第23-24页 |
2.3.2 SCS-CN模型简介 | 第24页 |
2.3.3 SCS-CN模型计算径流深 | 第24-25页 |
2.3.4 道路和沟道对地表径流深影响 | 第25-26页 |
2.3.5 地表径流量 | 第26页 |
2.3.6 出口径流总量 | 第26页 |
2.4 流域汇流计算 | 第26-30页 |
2.4.1 汇流计算的思路与流程 | 第26-27页 |
2.4.2 出口洪峰流量 | 第27-28页 |
2.4.3 流域最大径流历时 | 第28页 |
2.4.4 水流出口流量过程线 | 第28-30页 |
2.5 流域汇沙计算 | 第30-34页 |
2.5.1 汇沙计算的目的与流程 | 第30-31页 |
2.5.2 总输沙率 | 第31-32页 |
2.5.3 水流挟沙力 | 第32-33页 |
2.5.4 出口输沙率 | 第33-34页 |
2.5.5 输沙量和冲淤量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第35-54页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5-38页 |
3.1.1 系统功能需求 | 第35-37页 |
3.1.1.1 模型计算参数设置需求 | 第35页 |
3.1.1.2 数据管理需求 | 第35页 |
3.1.1.3 数据预处理需求 | 第35-36页 |
3.1.1.4 模型算法实现需求 | 第36-37页 |
3.1.1.5 结果输出与结果统计需求 | 第37页 |
3.1.1.6 数据可视化需求 | 第37页 |
3.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 第37-38页 |
3.2 系统设计 | 第38-53页 |
3.2.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38-40页 |
3.2.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0-53页 |
3.2.2.1 参数设置功能模块 | 第40-41页 |
3.2.2.2 数据预处理功能模块 | 第41-44页 |
3.2.2.3 模型计算功能模块 | 第44-52页 |
3.2.2.4 结果输出与结果统计模块 | 第52页 |
3.2.2.5 数据管理模块 | 第52页 |
3.2.2.6 数据可视化功能模块 | 第52-53页 |
3.2.3 系统环境设计 | 第53页 |
3.2.3.1 系统运行环境 | 第53页 |
3.2.3.2 系统开发环境 | 第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第54-66页 |
4.1 系统主界面 | 第54-55页 |
4.2 系统注册模块 | 第55页 |
4.3 参数设置模块 | 第55-57页 |
4.4 数据可视化模块 | 第57-59页 |
4.5 参数预处理模块 | 第59-62页 |
4.6 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算法模块 | 第62-64页 |
4.7 结果统计模块 | 第64-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 第66-78页 |
5.1 系统测试 | 第66-67页 |
5.2 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应用 | 第67-76页 |
5.2.1 实验流程 | 第67页 |
5.2.2 试验区概况 | 第67-68页 |
5.2.3 基础数据与实验方案设计 | 第68-71页 |
5.2.3.1 基础数据 | 第68-69页 |
5.2.3.2 实验方案 | 第69页 |
5.2.3.3 参数设置方案 | 第69-71页 |
5.2.4 模型运行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5.2.4.1 模型数据预处理结果 | 第71-72页 |
5.2.4.2 模型计算结果 | 第72-75页 |
5.2.4.3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