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的跨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1.1 小结 | 第11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2.1 现代景观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1.2.2 跨界概念兴起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现代景观的跨界现状 | 第14-15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现代景观 | 第17页 |
2.1.2 跨界概念 | 第17-18页 |
2.2 界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1 “界”的限定 | 第18页 |
2.2.2 “界”的相对性 | 第18-19页 |
2.3 跨界的反思——从禅宗的三重境界看三重跨界 | 第19-22页 |
2.3.1 第一重——形式跨界 | 第19-20页 |
2.3.2 第二重——立界跨界 | 第20页 |
2.3.3 第三重——无界跨界 | 第20-22页 |
2.4 跨界的争议 | 第22-23页 |
2.4.1 “跨”与“不跨” | 第22-23页 |
2.4.2 “创新”与“回归” | 第23页 |
2.5 跨界的难点 | 第23-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现代景观跨界发展历史和特征 | 第26-37页 |
3.1 18世纪的现代景观 | 第26-28页 |
3.1.1 背景 | 第26页 |
3.1.2 风格与特点——地域跨界 | 第26-27页 |
3.1.3 代表作品:斯托海德风景园 | 第27-28页 |
3.2 19世纪的现代景观 | 第28-30页 |
3.2.1 背景 | 第28页 |
3.2.2 风格与特征——自然与艺术跨界 | 第28-29页 |
3.2.3 代表作品:芝加哥世博园 | 第29-30页 |
3.3 20世纪的现代景观 | 第30-31页 |
3.3.1 背景 | 第30-31页 |
3.3.2 风格与特征——多元跨界 | 第31页 |
3.3.3 代表作品:荷兰东斯尔德大坝景观 | 第31页 |
3.4 21世纪的现代景观 | 第31-35页 |
3.4.1 背景 | 第32页 |
3.4.2 现代景观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3.4.3 未来景观发展趋势——跨界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现代景观跨界设计案例与实践 | 第37-53页 |
4.1 东海大学景观跨科际课程背景 | 第37-39页 |
4.1.1 课程策略 | 第38页 |
4.1.2 课程目标 | 第38页 |
4.1.3 能力培养 | 第38-39页 |
4.2 东海大学景观跨科际课程设置 | 第39-42页 |
4.2.1 学科跨界融合 | 第39-41页 |
4.2.2 理论跨界交流 | 第41-42页 |
4.2.3 多元教学方式 | 第42页 |
4.3 东海大学景观跨科际课程实践 | 第42-48页 |
4.3.1 前期准备 | 第43页 |
4.3.2 设计过程 | 第43-48页 |
4.3.3 设计成果 | 第48页 |
4.4 台北三芝临海农场 | 第48-49页 |
4.5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悲伤疗愈花园 | 第49-52页 |
4.5.1 愈花园的立意 | 第49-50页 |
4.5.2 愈花园的设计 | 第50-51页 |
4.5.3 愈花园的使用评估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现代景观跨界方法 | 第53-63页 |
5.1 现代景观设计中多学科跨界设计方法 | 第53-54页 |
5.1.1 设计前明确跨界需求、确定跨界范围 | 第53页 |
5.1.2 设计中及时跨界沟通、促进跨界融合 | 第53-54页 |
5.1.3 设计后评估跨界效果、推广跨界模式 | 第54页 |
5.2 景观学科范畴内跨界设计方法 | 第54-56页 |
5.2.1 景观设计审美 | 第54页 |
5.2.2 景观设计理念 | 第54-55页 |
5.2.3 景观营销理念 | 第55-56页 |
5.3 现代景观跨界设计要素 | 第56-61页 |
5.3.1 功能 | 第56-58页 |
5.3.2 情感 | 第58页 |
5.3.3 艺术 | 第58-60页 |
5.3.4 技术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