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范围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绿道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7-29页 |
2.0 绿道的概念 | 第17-19页 |
2.0.1 绿道的定义 | 第17-18页 |
2.0.2 相近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 思想起源 | 第19-22页 |
2.1.1 中国古代的绿道思想 | 第19-20页 |
2.1.2 欧洲的城市轴线思想 | 第20-21页 |
2.1.3 美国公园系统思想 | 第21-22页 |
2.2 绿道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3 现代绿道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2.3.1 国外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2.3.2 国内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2.4 绿道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2.4.1 景观生态学 | 第25-26页 |
2.4.2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第26页 |
2.4.3 道路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2.4.4 城市绿色廊道理论 | 第27页 |
2.5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区域性绿道网基础研究 | 第29-55页 |
3.1 区域绿道的属性 | 第29-32页 |
3.1.1 区域绿道概念 | 第29页 |
3.1.2 区域绿道的特征 | 第29-31页 |
3.1.3 区域绿道的类型 | 第31-32页 |
3.2 区域绿道的价值取向 | 第32-40页 |
3.2.1 生态价值 | 第33-34页 |
3.2.2 社会价值 | 第34-36页 |
3.2.3 文化价值 | 第36-37页 |
3.2.4 经济价值 | 第37-38页 |
3.2.5 游憩价值 | 第38-40页 |
3.3 区域绿道的构成要素 | 第40-47页 |
3.3.1 物质要素 | 第40-42页 |
3.3.2 功能要素 | 第42-44页 |
3.3.3 空间要素 | 第44-45页 |
3.3.4 文化要素 | 第45-47页 |
3.4 影响区域绿道规划的因素 | 第47-54页 |
3.4.1 自然要素 | 第47-49页 |
3.4.2 人文要素 | 第49-50页 |
3.4.3 现状道路 | 第50-53页 |
3.4.4 城镇分布 | 第53页 |
3.4.5 政策要素 | 第53-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关中绿道网规划影响因素研究 | 第55-68页 |
4.1 自然生态要素 | 第55-58页 |
4.1.1 山体要素 | 第55-56页 |
4.1.2 河流要素 | 第56-58页 |
4.2 人文历史要素 | 第58-62页 |
4.2.1 物质文化要素遗产 | 第60-61页 |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61-62页 |
4.3 交通要素 | 第62-63页 |
4.4 区域城镇结构 | 第63-65页 |
4.4.1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 第63页 |
4.4.2 城镇职能结构 | 第63-64页 |
4.4.3 城镇空间结构 | 第64-65页 |
4.5 政策要素 | 第65-67页 |
4.5.1《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 | 第65-66页 |
4.5.2《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66页 |
4.5.3《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7-2020)》 | 第66页 |
4.5.4《关中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2007-2020)》 | 第66-67页 |
4.5.5《关中公路交通发展规划》 | 第67页 |
4.7 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关中区域绿道网规划设计 | 第68-104页 |
5.1 关中绿道网线路选取 | 第68-72页 |
5.1.1 选线原则 | 第68-69页 |
5.1.2 选线策略 | 第69-71页 |
5.1.3 选线方法 | 第71-72页 |
5.2 关中绿道网规划结构 | 第72-78页 |
5.2.1 空间结构 | 第72-74页 |
5.2.2 功能结构 | 第74-78页 |
5.3 关中绿道网规划布局 | 第78-89页 |
5.3.1 主线布局 | 第78-81页 |
5.3.2 绿道衔接 | 第81-84页 |
5.3.3 精品线路 | 第84-86页 |
5.3.4 特色节点 | 第86-89页 |
5.4.关中绿道网分类设计 | 第89-95页 |
5.4.1 绿道分类 | 第89页 |
5.4.2 分类设计 | 第89-95页 |
5.5 关中绿道网要素设计 | 第95-103页 |
5.5.1 构成要素 | 第95页 |
5.5.2 要素设计 | 第95-103页 |
5.6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 | 第104-109页 |
6.1 实施建议 | 第104-106页 |
6.1.1 实施时序 | 第104页 |
6.1.2 效益判断 | 第104-105页 |
6.1.3 实施重点 | 第105-106页 |
6.2 保障措施 | 第106-108页 |
6.2.1 组织管理 | 第106-107页 |
6.2.2 技术支持 | 第107页 |
6.2.3 资金保障 | 第107-108页 |
6.2.4 政策支持 | 第108页 |
6.3 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语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