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空间中景墙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4 国内外景墙研究的现状及水平 | 第10-1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1.5.3 统计分析法 | 第15页 |
1.5.4 归纳演绎法 | 第15-16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2 景墙的相关理论概述及设计要素分析 | 第17-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园林中的园墙 | 第17-18页 |
2.1.2 景墙 | 第18-19页 |
2.1.3 园林空间 | 第19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园林美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0页 |
2.2.3 构成艺术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4 色彩学理论 | 第21页 |
2.3 景墙的设计要素 | 第21-32页 |
2.3.1 材质的应用 | 第21-24页 |
2.3.2 色彩的搭配 | 第24-26页 |
2.3.3 造型的塑造 | 第26-30页 |
2.3.4 尺度的把握 | 第30-31页 |
2.3.5 虚实的相称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景墙的类型、应用场所及其功能性 | 第33-61页 |
3.1 景墙类型的划分 | 第33-37页 |
3.1.1 景观墙 | 第33-34页 |
3.1.2 复合景墙 | 第34页 |
3.1.3 文化墙 | 第34-35页 |
3.1.4 标识墙 | 第35页 |
3.1.5 挡土墙 | 第35-36页 |
3.1.6 围墙 | 第36页 |
3.1.7 生态墙 | 第36-37页 |
3.2 景墙在园林空间中的应用场所 | 第37-40页 |
3.2.1 城市公园 | 第37页 |
3.2.2 居住环境 | 第37-38页 |
3.2.3 城市广场 | 第38-39页 |
3.2.4 街旁绿地 | 第39-40页 |
3.3 景墙的功能性应用 | 第40-60页 |
3.3.1 景墙的景观表达性应用 | 第40-50页 |
3.3.2 景墙的空间营造性应用 | 第50-54页 |
3.3.3 景墙的文化承载性应用 | 第54-57页 |
3.3.4 景墙的附属功能性应用 | 第57-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景墙在北京市园林空间中的应用 | 第61-75页 |
4.1 北京市概况 | 第61-62页 |
4.1.1 自然条件 | 第61页 |
4.1.2 历史概况 | 第61页 |
4.1.3 经济发展 | 第61-62页 |
4.2 北京市园林空间中景墙的应用分析 | 第62-72页 |
4.2.1 景墙的材质及色彩 | 第62-65页 |
4.2.2 景墙的类型和构图方法的运用 | 第65-69页 |
4.2.3 景墙的景观配置及造景形式 | 第69-72页 |
4.3 景墙在北京市园林空间中的应用特点 | 第72-73页 |
4.4 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 第73-74页 |
4.4.1 存在的问题 | 第73页 |
4.4.2 提出的建议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景墙在不同空间类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 第75-86页 |
5.1 北京市景墙在不同空间类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 第75-85页 |
5.1.1 景墙在不同视景空间中的应用 | 第75-79页 |
5.1.2 景墙在不同交往空间中的应用 | 第79-82页 |
5.1.3 景墙在动静态空间中的应用 | 第82-85页 |
5.2 景墙在园林空间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