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哈尔滨公园防灾规划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环境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城市防灾公园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4.1 环境承载力 | 第14-15页 |
1.4.2 城市公共安全 | 第15页 |
1.4.3 城市防灾公园 | 第15页 |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32页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页 |
2.1.1 理论基础 | 第18页 |
2.1.2 理论与方法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5页 |
2.2.1 风险理论 | 第18-23页 |
2.2.2 城市防灾减灾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4-25页 |
2.3 日本防灾公园案例分析 | 第25-30页 |
2.3.1 公园的作用 | 第25-28页 |
2.3.2 日本防灾公园规划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哈尔滨公园风险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52页 |
3.1 哈尔滨公园公共安全现状分析 | 第32-36页 |
3.1.1 哈尔滨公园防灾现状 | 第32-33页 |
3.1.2 哈尔滨城市灾害及风险评价调查 | 第33-36页 |
3.2 哈尔滨区域可达性分析 | 第36-38页 |
3.3 致灾因子分析 | 第38-40页 |
3.4 公园数据选取 | 第40-48页 |
3.5 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易损性权重 | 第48-51页 |
3.5.1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48-50页 |
3.5.2 风险因子确定 | 第50页 |
3.5.3 致灾因子主因子分析 | 第50页 |
3.5.4 承灾体易损性主因子分析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哈尔滨公园环境承载力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2-65页 |
4.1 指标体系 | 第52页 |
4.1.1 构建目标 | 第52页 |
4.1.2 构建原则 | 第52页 |
4.2 构建环境承载力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7页 |
4.2.1 环境承载力指标选取 | 第52-54页 |
4.2.2 环境承载力方法 | 第54-56页 |
4.2.3 哈尔滨公园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57页 |
4.3 哈尔滨公园防灾主成份分析 | 第57-60页 |
4.3.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57-58页 |
4.3.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 第58页 |
4.3.3 因子分析 | 第58-59页 |
4.3.4 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4 主成分分析 | 第60-63页 |
4.4.1 主成分1 | 第60-61页 |
4.4.2 主成分2 | 第61-62页 |
4.4.3 主成分3 | 第62页 |
4.4.4 各指标标准值确定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哈尔滨公园防灾规划对策及案例分析 | 第65-79页 |
5.1 哈尔滨公园整体防灾规划对策 | 第65-66页 |
5.1.1 空间布局最优化 | 第65页 |
5.1.2 用地布局最优化 | 第65-66页 |
5.2 哈尔滨公园详细防灾规划对策 | 第66-71页 |
5.2.1 基础服务需因地制宜 | 第66-67页 |
5.2.2 增加绿化面积 | 第67-68页 |
5.2.3 标识全面化 | 第68页 |
5.2.4 必备防灾设施 | 第68-70页 |
5.2.5 出入口设置 | 第70-71页 |
5.3 案例分析 | 第71-78页 |
5.3.1 兆麟公园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71-73页 |
5.3.2 兆麟公园防灾规划对策 | 第73-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