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非理性网民评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5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3页
        1. 非理性网民评论内涵研究第11-12页
        2. 非理性网民评论成因研究第12页
        3. 非理性网民评论影响研究第12-13页
        4. 非理性网民评论规避研究第13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3-15页
        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 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一章 非理性网民评论概述第15-20页
    一、“非理性网民评论”的内涵第15-17页
        1.“网民评论”概念梳理第15-16页
        2.“非理性网民评论”的内涵第16-17页
    二、非理性网民评论的载体分析第17-18页
    三、非理性网民评论的一般表现第18-20页
第二章 非理性网民评论的成因第20-28页
    一、评论主体归因第20-22页
        1. 网民结构特点与非理性评论的形成第20-21页
        2. 网民媒介素养与非理性评论的形成第21-22页
        3. 网民心理特点与非理性评论的形成第22页
    二、评论对象归因第22-24页
        1. 敏感度高第22-23页
        2. 实证缺席第23-24页
    三、评论环境归因第24-28页
        1. 理性“沉默”与非理性“狂欢”第24-25页
        2. 网络草根话语的边缘化反抗第25-26页
        3. 网络规制不完善的负面影响第26-28页
第三章 非理性网民评论的特性分析第28-36页
    一、碎片化观照第28-30页
        1. 关注焦点碎片化第28-29页
        2. 碎片拼图式印象第29-30页
    二、盲目性发声第30-32页
        1. 从众心理第30-31页
        2. 认知匮乏第31-32页
    三、情绪化表达第32-33页
        1. 情绪转移第32-33页
        2. 借题发挥第33页
    四、偏激化倾向第33-36页
        1.“人民至上”的思维指向第34页
        2.“仇富仇官”的心理定式第34-36页
第四章 非理性网民评论的负面影响第36-44页
    一、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第36-37页
    二、破坏网络传播环境第37-39页
    三、助长非理性网络舆论第39-40页
    四、催生网络暴力第40-41页
    五、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第41-44页
第五章 非理性网民评论的规制与应对第44-49页
    一、技术:加强网络规范第44-46页
        1. 加强网络把关第44-45页
        2. 健全后台管理第45页
        3. 完善引导控制第45-46页
    二、制度:完善网络规制第46-47页
        1. 加快网络立法进程第46页
        2. 加大网络执法力度第46-47页
        3. 建立应急机制第47页
    三、主体:提高自身素质第47-49页
        1. 加强网民网络道德建设第48页
        2.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水平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灾难事件中的微公益动员模型研究
下一篇:约书亚·梅罗维茨与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思想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