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山地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关键 | 第16-17页 |
1.1.2 山地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使得必须以生态为先进行协调研究 | 第17页 |
1.1.3 山地城市交通与地形、用地协调理论缺乏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2.1 山地地形地貌分类与应用理论现状 | 第18-20页 |
1.2.2 山地城市特征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3 山地城市的规划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2.4 基于生态学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及评价研究 | 第21-26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8-32页 |
1.4.1 山地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8-29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山地城市特性分析 | 第35-69页 |
2.1 山地城市的生长机理分析 | 第35-38页 |
2.1.1 山地城市地形、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 | 第35-36页 |
2.1.2 山地城市生长的动力模型 | 第36-37页 |
2.1.3 山地城市生长的阻力分析 | 第37-38页 |
2.2 山地城市对地形利用的发展历程 | 第38-50页 |
2.2.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形利用关系 | 第38-43页 |
2.2.2 山地交通布局与地形利用关系 | 第43-45页 |
2.2.3 在地形条件制约下的现代山地城市发展方向 | 第45-48页 |
2.2.4 现代山地城市的发展模式 | 第48-50页 |
2.3 山地城市交通特性分析 | 第50-64页 |
2.3.1 山地城市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 | 第50-52页 |
2.3.2 山地城市道路的与地形相适应 | 第52-54页 |
2.3.3 山地城市道路的脆弱性 | 第54-55页 |
2.3.4 山地城市交通出行特征 | 第55-59页 |
2.3.5 山地城市未来交通发展趋势 | 第59-64页 |
2.4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特性研究 | 第64-68页 |
2.4.1 土地利用的大分散与小集中 | 第64-65页 |
2.4.2 土地利用的混合性和高密度开发 | 第65-66页 |
2.4.3 土地利用布局与交通的高度融合 | 第66-67页 |
2.4.4 未来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 | 第67-6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山地城市交通脆弱性分析 | 第69-101页 |
3.1 山地城市交通脆弱性分析目标与思路 | 第69-73页 |
3.1.1 交通脆弱性概念 | 第69-70页 |
3.1.2 交通网络脆弱性分析的内容 | 第70页 |
3.1.3 交通脆弱性分析的思路 | 第70-72页 |
3.1.4 山地城市交通网络脆弱性分析的目标 | 第72-73页 |
3.2 山地城市道路脆弱点分析 | 第73-81页 |
3.2.1 山地城市道路脆弱点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3.2.2 山地城市道路脆弱点分析的主要因素 | 第74-75页 |
3.2.3 评价因子的分级量化体系 | 第75-78页 |
3.2.4 利用 GIS 进行方案脆弱性分析 | 第78-81页 |
3.3 山地城市交通网络脆弱性分析 | 第81-94页 |
3.3.1 路网脆弱性分析的基本前提 | 第81-82页 |
3.3.2 路网的拓扑脆弱性分析方法 | 第82-85页 |
3.3.3 交通网络脆弱性指标的计算 | 第85-93页 |
3.3.4 交通网络的脆弱性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3.4 山地城市重要路段确定 | 第94-97页 |
3.4.1 重要路段确定的指标分析 | 第94-95页 |
3.4.2 路段重要性指标的计算 | 第95-96页 |
3.4.3 关键路段的重要度指标分析 | 第96-97页 |
3.5 山地城市交通网络脆弱性的改进 | 第97-100页 |
3.5.1 拓扑路网的改进方法 | 第97-98页 |
3.5.2 重要道路路段与道路脆弱点的改进与加固 | 第98-10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山地城市交通与地形设计的协调方法研究 | 第101-130页 |
4.1 山地城市交通对地形的适应性分析 | 第101-106页 |
4.1.1 山地城市道路对地形坡度的适应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4.1.2 山地交通对地形改造区域的适应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4.1.3 道路网络布局与山地地形的协调利用 | 第104-106页 |
4.2 山地城市交通模式与地形设计相互关系 | 第106-111页 |
4.2.1 山地城市地形对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07页 |
4.2.2 山地城市交通模式对地形设计的影响分析 | 第107-109页 |
4.2.3 山地城市地貌格局对地形设计的影响分析 | 第109-111页 |
4.3 山地城市交通与地形协调方法研究 | 第111-122页 |
4.3.1 生态优先、交通安全、适度改造、重构环境的交通与地形协调方法 | 第111-113页 |
4.3.2 生态脆弱性分析 | 第113-117页 |
4.3.3 生态交通平衡下地形设计的空间构想 | 第117-119页 |
4.3.4 生态交通平衡下地形设计方法 | 第119-122页 |
4.4 生态环境与交通安全平衡下的地形设计案例研究 | 第122-129页 |
4.4.1 现状地貌格局分析 | 第122页 |
4.4.2 生态脆弱性分析与交通联系架构 | 第122-124页 |
4.4.3 生态交通平衡下的地形设计思路 | 第124-125页 |
4.4.4 地形设计与方案比选 | 第125-12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五章 山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方法研究 | 第130-173页 |
5.1 基于生态学的山地复杂地形下的城市布局模式研究 | 第130-136页 |
5.1.1 以生态学理论规划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 第130-131页 |
5.1.2 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内容 | 第131页 |
5.1.3 基于生态城市的交通体系研究 | 第131-134页 |
5.1.4 以可达性模型定量化协调山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 | 第134-136页 |
5.2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交通可达性理论研究 | 第136-148页 |
5.2.1 基于生态城市的山地复杂地形下交通可达性 | 第136页 |
5.2.2 城市交通可达性模型 | 第136-143页 |
5.2.3 山地城市交通可达性的阈值空间确定 | 第143-147页 |
5.2.4 以交通可达性模型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规划思路 | 第147-148页 |
5.3 基于元分维理论的交通可达性模型 | 第148-153页 |
5.3.1 元分维模型 | 第148-149页 |
5.3.2 交通可达性的元分维模型 | 第149-150页 |
5.3.3 交通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相关性模型 | 第150-152页 |
5.3.4 交通可达性的元分维模型网格边长 r 值得选取 | 第152-153页 |
5.4 基于元分维理论交通可达性的标准化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153-164页 |
5.4.1 基于元分维的交通可达性模型标准定量化公式 | 第153-154页 |
5.4.2 基于不同出行方式元分维的交通可达性模型标准定量化公式 | 第154-155页 |
5.4.3 计算数据结果分析 | 第155-159页 |
5.4.4 基于元分维模型的山地城市交通可达性的特殊性分析 | 第159-164页 |
5.5 基于元分维理论可达性的山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案例研究 | 第164-171页 |
5.5.1 规划的居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分布 | 第164-166页 |
5.5.2 基于元分维模型的空间尺度划分 | 第166-1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六章 山地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与地形的协调评价研究 | 第173-192页 |
6.1 山地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与地形协调度的评价方法 | 第173-174页 |
6.1.1 基于 GIS 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构思 | 第173页 |
6.1.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173-174页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4-179页 |
6.2.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174-175页 |
6.2.2 评价指标 | 第175-179页 |
6.3 评价因子的量化 | 第179-182页 |
6.3.1 评价因子的定量化说明 | 第179-181页 |
6.3.2 评价因子的分级量化体系 | 第181-182页 |
6.4 评价因子的权重的确定 | 第182-189页 |
6.4.1 评价因子相对重要度矩阵 | 第182页 |
6.4.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方法 | 第182-185页 |
6.4.3 评价因子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方法 | 第185-186页 |
6.4.4 基于生态学的山地城市评价因子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186-189页 |
6.5 综合评价 | 第189-191页 |
6.5.1 单个因素的标准化与 GIS 输入 | 第190-191页 |
6.5.2 评价模型的过程 | 第191页 |
6.5.3 利用 GIS 进行综合评价 | 第19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91-19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2-195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2-193页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3-19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94-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0-211页 |
致谢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