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导言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8页
    1.2 概念界定第18-21页
        1.2.1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及相关概念第18页
        1.2.2 经济结构及相关概念第18-20页
        1.2.3 公共品及相关概念第20页
        1.2.4 财政政策及相关概念第20-21页
    1.3 研究方法第21页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第21-23页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3-26页
2 文献综述第26-42页
    2.1 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第26-31页
        2.1.1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研究第26-28页
        2.1.2 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第28-30页
        2.1.3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第30-31页
    2.2 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第31-34页
    2.3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第34-40页
        2.3.1 有关我国财政政策促进需求结构改善问题的研究第34-35页
        2.3.2 有关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的研究第35-37页
        2.3.3 有关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第37-39页
        2.3.4 有关综合研究第39-40页
    2.4 小结第40-42页
3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理论问题第42-60页
    3.1 市场和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第42-49页
        3.1.1 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第42-43页
        3.1.2 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第43-44页
        3.1.3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第44-46页
        3.1.4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第46-47页
        3.1.5 各国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结合市场和政府作用第47-49页
    3.2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观点第49-55页
        3.2.1 西方主要经济学派观点评述第49-51页
        3.2.2 财政政策类型、功能和目标第51-53页
        3.2.3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第53-54页
        3.2.4 新结构经济学与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第54-55页
    3.3 财政政策工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第55-60页
4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第60-86页
    4.1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第60-81页
        4.1.1 需求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不均衡第60-66页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第66-76页
        4.1.3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第76-81页
    4.2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第81-86页
        4.2.1 国际经济格局加快调整第81-82页
        4.2.2 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转换期和矛盾凸显期第82-86页
5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缺陷与不足第86-102页
    5.1 整体战略规划安排不足第86-88页
        5.1.1 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支撑不足第86-87页
        5.1.2 国家财力悖论妨碍经济结构调整第87-88页
    5.2 财政体制不完善,不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第88-92页
        5.2.1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制度安排不完善第88-89页
        5.2.2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第89-92页
    5.3 税收制度未能充分发挥调节功能第92-98页
        5.3.1 增值税亟待彻底转型以促进产业创新升级第92-93页
        5.3.2 消费税有待完善,不利于调节生产消费行为第93-94页
        5.3.3 资源税和环境税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第94-95页
        5.3.4 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制度不健全完善,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第95-96页
        5.3.5 税收优惠政策较为混乱,对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逆向激励作用第96-97页
        5.3.6 地方税结构上偏重流转税,不利于地方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第97-98页
    5.4 公共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累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隐忧第98-102页
6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102-112页
    6.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第102-105页
    6.2 发达国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实践第105-106页
    6.3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实践第106-108页
    6.4 部分新兴经济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实践第108-110页
    6.5 启示第110-112页
7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框架第112-126页
    7.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第112-115页
        7.1.1 完善需求结构,以居民消费为核心有效扩充内需第112-113页
        7.1.2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第113-114页
        7.1.3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第114-115页
    7.2 财政政策目标与原则第115-116页
        7.2.1 财政政策目标第115页
        7.2.2 财政政策原则第115-116页
    7.3 财政政策框架第116-126页
        7.3.1 财政制度政策完善第116-121页
        7.3.2 财政政策工具运用第121-122页
        7.3.3 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第122-126页
8 促进需求结构改善的财政政策思路第126-140页
    8.1 有效扩充消费需求第126-131页
        8.1.1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第126-128页
        8.1.2 打破各类体制机制障碍,改善消费环境第128-129页
        8.1.3 优化消费供给,升级消费结构第129-131页
    8.2 优化投资需求第131-135页
        8.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第131-133页
        8.2.2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第133-135页
    8.3 稳定和改善外需第135-140页
        8.3.1 大力推动出口升级第135-136页
        8.3.2 加强和改善进口,保持贸易平衡发展第136-137页
        8.3.3 促进“走出去”和对外经济合作第137-140页
9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财政政策思路第140-152页
    9.1 财政促进巩固农业发展基础第140-143页
        9.1.1 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第140页
        9.1.2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统筹涉农财政资金第140-141页
        9.1.3 探索重要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第141-142页
        9.1.4 建立健全有关利益补偿机制第142-143页
    9.2 财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143-146页
        9.2.1 财政支持构建产业金融体系第143-144页
        9.2.2 加强对产业需求和供给端的财政支持第144-145页
        9.2.3 完善和合理强化税收政策支持第145-146页
    9.3 财政支持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第146-147页
    9.4 财政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第147-148页
    9.5 财政促进绿色发展第148-150页
    9.6 财政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第150-152页
10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第152-172页
    10.1 打造区域经济带第152-158页
        10.1.1 优先支持西部地区第152-153页
        10.1.2 加大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力度第153-155页
        10.1.3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第155-156页
        10.1.4 以三大经济圈为核心,支持东部地区创新转型第156-157页
        10.1.5 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第157-158页
    10.2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第158-160页
        10.2.1 财政支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第158-159页
        10.2.2 财政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涉海企业发展第159-160页
    10.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160-167页
        10.3.1 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161-162页
        10.3.2 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善1亿人的居住环境第162-163页
        10.3.3 推进引导中西部地区1亿人就近城镇化第163-164页
        10.3.4 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第164-167页
    10.4 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第167-172页
        10.4.1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167-168页
        10.4.2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第168-169页
        10.4.3 加强财政金融协作,创新支农方式第169-172页
11 结论与展望第172-174页
    11.1 研究结论第172-173页
    11.2 研究展望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4页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第184-186页
后记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巴胺自聚—组装行为的聚合物分离膜表面修饰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