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机械与仪器、设备论文--化工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物质分离机械论文

基于多巴胺自聚—组装行为的聚合物分离膜表面修饰与性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7-45页
    1.1 膜与膜技术概论第17-20页
        1.1.1 前言第17页
        1.1.2 膜的定义及分类第17-19页
        1.1.3 膜分离过程第19-20页
    1.2 聚合物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第20-23页
        1.2.1 前言第20-21页
        1.2.2 物理方法第21-22页
        1.2.3 化学方法第22-23页
    1.3 基于仿生原理的多巴胺改性技术第23-27页
        1.3.1 前言第23-24页
        1.3.2 海洋贻贝对多巴胺仿生功能的启发第24-25页
        1.3.3 多巴胺仿生改性技术的提出与发展第25-27页
    1.4 多巴胺的自聚-组装行为及其粘附机理第27-36页
        1.4.1 前言第27-28页
        1.4.2 多巴胺的自聚-组装过程第28-34页
        1.4.3 多巴胺及其聚合物的粘附机理第34-36页
    1.5 聚多巴胺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第36-45页
        1.5.1 前言第36页
        1.5.2 材料表面形成聚多巴胺涂层第36-38页
        1.5.3 聚多巴胺表面的二次功能化修饰第38-40页
        1.5.4 含多巴胺的功能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第40-42页
        1.5.5 聚多巴胺对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第42-45页
第2章 课题的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案第45-53页
    2.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第45-48页
    2.2 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案第48-53页
        2.2.1 多巴胺在不同基质表面的沉积行为及机理第48-49页
        2.2.2 聚偏氟乙烯/聚多巴胺共混膜的制备与表征第49-50页
        2.2.3 聚偏氟乙烯/聚多巴胺共混膜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第50-51页
        2.2.4 聚丙烯/聚多巴胺复合膜表面络合亲水聚合物的研究第51-52页
        2.2.5 聚乙烯/聚多巴胺复合膜表面键合生物分子的研究第52-53页
第3章 多巴胺在不同基质表面的沉积行为及机理第53-73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7页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第54页
        3.2.2 聚多巴胺层的厚度测量第54-55页
        3.2.3 溶液中多巴胺聚合产物的表征第55页
        3.2.4 疏水聚合物膜的多巴胺改性第55-56页
        3.2.5 疏水聚合物膜的表征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71页
        3.3.1 聚多巴胺层厚度及其化学组成第57-59页
        3.3.2 多巴胺溶液中的聚合产物第59-62页
        3.3.3 聚合物膜的多巴胺仿生修饰第62-68页
        3.3.4 多巴胺在基质表面的沉积机理第68-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聚偏氟乙烯/聚多巴胺共混膜的制备与表征第73-93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实验部分第74-79页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第74-75页
        4.2.2 聚偏氟乙烯/聚多巴胺共混膜的制备第75-76页
        4.2.3 共混膜的结构表征第76-77页
        4.2.4 共混膜的性能测试第77-79页
        4.2.5 共混膜的稳定性检测第7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9-92页
        4.3.1 不同条件下合成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第79-81页
        4.3.2 共混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及形貌第81-84页
        4.3.3 共混膜的热稳定性第84-86页
        4.3.4 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表面富集行为第86-87页
        4.3.5 共混膜的力学性能第87页
        4.3.6 共混膜的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第87-90页
        4.3.7 共混膜的长期稳定性第90-92页
    4.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聚偏氟乙烯/聚多巴胺共混膜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第93-113页
    5.1 引言第93-95页
    5.2 实验部分第95-98页
        5.2.1 主要原料和试剂第95页
        5.2.2 聚偏氟乙烯/聚多巴胺共混膜的制备第95-96页
        5.2.3 共混膜表面接枝两性离子聚合物刷第96-97页
        5.2.4 接枝膜的结构表征第97页
        5.2.5 接枝膜的性能测试第97-98页
        5.2.6 接枝膜的血液相容性评价第9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8-111页
        5.3.1 多巴胺自聚产物的形貌及化学组成第98-99页
        5.3.2 聚多巴胺纳米粒子在共混膜中的含量第99-100页
        5.3.3 接枝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及形貌第100-106页
        5.3.4 表面接枝改性对膜性能的影响第106-108页
        5.3.5 接枝膜的血液相容性第108-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6章 聚丙烯/聚多巴胺复合膜表面结合亲水聚合物的研究第113-135页
    6.1 引言第113-114页
    6.2 实验部分第114-118页
        6.2.1 主要原料和试剂第114-115页
        6.2.2 聚合物膜的表面改性第115-116页
        6.2.3 聚合物膜的结构表征第116页
        6.2.4 聚合物膜的性能测试第116-117页
        6.2.5 聚合物膜的稳定性检测第117页
        6.2.6 聚合物膜的抗菌性能评价第117-11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8-134页
        6.3.1 聚多巴胺复合层对聚丙烯膜的影响第118-120页
        6.3.2 聚乙烯吡咯烷酮改性剂对聚丙烯膜的影响第120-124页
        6.3.3 膜通量、抗污染性能及油水分离性能第124-127页
        6.3.4 改性聚丙烯膜的长期稳定性第127-129页
        6.3.5 碘的络合对聚丙烯膜抗菌性能的影响第129-131页
        6.3.6 其它聚合物膜的表面改性第131-134页
    6.4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7章 聚乙烯/聚多巴胺复合膜表面键合生物分子的研究第135-157页
    7.1 引言第135-137页
    7.2 实验部分第137-141页
        7.2.1 主要原料和试剂第137页
        7.2.2 肝素在聚乙烯膜表面的固定第137-138页
        7.2.3 牛血清白蛋白在聚乙烯膜表面的固定第138页
        7.2.4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第138-139页
        7.2.5 复合膜的性能测试第139页
        7.2.6 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39-141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41-156页
        7.3.1 聚乙烯/肝素复合膜的表面结构第141-145页
        7.3.2 肝素对聚乙烯膜亲水性和通量的影响第145-146页
        7.3.3 聚乙烯/肝素复合膜的血液相容性第146-148页
        7.3.4 聚乙烯/牛血清白蛋白复合膜的表面结构第148-152页
        7.3.5 牛血清白蛋白对聚乙烯膜亲水性和通量的影响第152页
        7.3.6 聚乙烯/牛血清白蛋白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第152-156页
    7.4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8章 主要结论、创新和展望第157-161页
    8.1 全文主要结论第157-159页
    8.2 研究特色及主要创新点第159-160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3页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73-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开采条件下煤岩损伤演化与煤层瓦斯渗透机理研究
下一篇: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