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

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目次第12-17页
插图清单第17-19页
附表清单第19-21页
1 引言第21-24页
    1.0 概述第21页
    1.1 研究对象及其目标第21-22页
    1.2 研究方法第22页
    1.3 章节安排第22-23页
    1.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2 国内外转述研究综述第24-51页
    2.0 概述第24页
    2.1 本体角度研究第24-44页
        2.1.1 国外本体角度研究第24-39页
            2.1.1.1 转述类型研究第24-28页
            2.1.1.2 转述动词研究第28-32页
            2.1.1.3 转述忠实性研究第32-34页
            2.1.1.4 转述的韵律特征研究第34-35页
            2.1.1.5 转述功能研究第35-39页
                2.1.1.5.1 转述类型与功能的固定对应关系研究第36-37页
                2.1.1.5.2 转述类型和功能的不定对应关系研究第37-39页
        2.1.2 国内本体角度研究第39-44页
            2.1.2.1 转述类型研究第39-41页
            2.1.2.2 转述动词研究第41-42页
            2.1.2.3 转述忠实性研究第42页
            2.1.2.4 转述的韵律特征研究第42页
            2.1.2.5 转述功能研究第42-44页
    2.2 认知角度研究第44-46页
        2.2.1 国外认知角度研究第44-45页
        2.2.2 国内认知角度研究第45-46页
    2.3 社会角度研究第46-49页
        2.3.1 年龄因素第46-47页
        2.3.2 性别因素第47-49页
        2.3.3 种族因素第49页
    2.4 现有汉语转述研究的局限和本文的拓展第49-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第51-81页
    3.0 概述第51页
    3.1 转述现象概述第51-52页
    3.2 转述现象构成第52-66页
        3.2.1 描述阶段——转述信号第53-62页
        3.2.2 呈现阶段——转述信息第62-66页
    3.3 需要说明的几种现象第66-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4 研究自然会话中转述现象的三维分析框架第81-142页
    4.0 概述第81页
    4.1 转述方式第81-118页
        4.1.1 常规转述、零转述和半常规转述第82-89页
            4.1.1.1 零转述识别第84-89页
        4.1.2 被述者视点、转述者视点、不定视点和混合视点第89-118页
            4.1.2.1 被述者视点第92-108页
                4.1.2.1.1 原声转述第94-103页
                4.1.2.1.2 原辞转述第103-108页
            4.1.2.2 转述者视点第108-115页
                4.1.2.2.1 据实转述第109-112页
                4.1.2.2.2 违实转述第112-115页
            4.1.2.3 不定视点第115-117页
            4.1.2.4 混合视点第117-118页
    4.2 转述内容第118-132页
        4.2.1 言语类第121-125页
        4.2.2 文字类第125-128页
        4.2.3 思想类第128-130页
        4.2.4 言语或思想类第130-131页
        4.2.5 半言语类第131页
        4.2.6 非言语类第131-132页
        4.2.7 混合体类第132页
    4.3 转述声源第132-141页
        4.3.1 生命体第134-140页
            4.3.1.1 人物第134-139页
                4.3.1.1.1 现场人物第134-136页
                4.3.1.1.2 非现场人物第136-138页
                4.3.1.1.3 混合人物第138-139页
            4.3.1.2 动植物第139-140页
        4.3.2 非生命体第140-141页
    4.4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5 语料的采集及其加工处理第142-230页
    5.0 概述第142页
    5.1 语料的选择第142-144页
    5.2 语料的采集第144-145页
    5.3 语料的处理第145-228页
        5.3.1 语料的格式转化第146-148页
        5.3.2 语料的转写第148-149页
        5.3.3 语料的标注第149-228页
            5.3.3.1 标注的实际问题处理第150-154页
            5.3.3.2 转述方式标注系统第154-179页
            5.3.3.3 转述内容标注系统第179-217页
            5.3.3.4 转述声源标注系统第217-228页
    5.4 本章小结第228-230页
6 语料的对比分析第230-280页
    6.0 概述第230页
    6.1 语料信息第230页
    6.2 语料中的转述现象分布状况第230-234页
    6.3 儿童和成人语料中的转述现象分布状况对比第234-271页
        6.3.1 转述现象总体分布状况对比第234-235页
        6.3.2 转述方式对比第235-244页
            6.3.2.1 引入方式对比第235-237页
            6.3.2.2 转述视点对比第237-244页
                6.3.2.2.1 被述者视点对比第239-242页
                6.3.2.2.2 转述者视点对比第242-243页
                6.3.2.2.3 不定视点对比第243-244页
        6.3.3 转述内容对比第244-255页
            6.3.3.1 转述内容类型对比第244-247页
            6.3.3.2 转述行为信号对比第247-255页
        6.3.4 转述声源对比第255-261页
            6.3.4.1 转述声源总体对比第255-261页
                6.3.4.1.1 生命体声源对比第257-260页
                6.3.4.1.2 非生命体声源对比第260-261页
        6.3.5 综合对比第261-271页
            6.3.5.1 转述方式与转述内容交叉对比第261-267页
            6.3.5.2 转述方式与转述声源交叉对比第267-271页
    6.4 讨论第271-279页
        6.4.1 儿童和成人的总体转述策略运用第271-273页
        6.4.2 儿童和成人的转述方式运用第273-276页
        6.4.3 儿童和成人的转述内容运用第276-278页
        6.4.4 儿童和成人的转述声源运用第278-279页
    6.5 本章小结第279-280页
7 结语第280-286页
    7.0 概述第280页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第280-282页
    7.2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282-283页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第283-284页
    7.4 未来研究展望第284-285页
    7.5 本章小结第285-286页
参考文献第286-303页
附录:语料转写及例示符号说明第303-305页
作者简历第305页

论文共3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成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下一篇:饲料果胶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微生物蛋白合成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