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一、引言 | 第9-17页 |
1 稻瘟病和稻瘟病菌 | 第9-13页 |
1.1 稻瘟病简介 | 第9页 |
1.2 稻瘟病菌 | 第9-13页 |
1.2.1 稻瘟病菌简介 | 第9页 |
1.2.2 稻瘟病菌的侵染循环过程 | 第9-10页 |
1.2.3 稻瘟病菌侵染的信号调控机制 | 第10-12页 |
1.2.3.1 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途径 | 第10-11页 |
1.2.3.2 MAPK信号传导途径 | 第11-12页 |
1.2.4 稻瘟病菌是研究丝状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 第12-13页 |
2 Rho族蛋白 | 第13-14页 |
2.1 Rho族蛋白简介 | 第13页 |
2.2 真菌Rho族蛋白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3 KIN1/PAR-1/MARK激酶家族 | 第14-16页 |
3.1 KIN1/PAR-1/MARK激酶家族简介 | 第14-15页 |
3.2 KIN1/PAR-1/MARK激酶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1 材料 | 第17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17页 |
1.2 培养基 | 第17页 |
1.3 生化试剂 | 第17页 |
2 方法 | 第17-29页 |
2.1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序列获得、分析及系统演化关系分析 | 第17-18页 |
2.1.1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序列获得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第17-18页 |
2.1.2 稻瘟病菌MoKin1假定互作蛋白的预测 | 第18页 |
2.2 稻瘟病菌cDNA的制备 | 第18-20页 |
2.2.1 TRNzol法提取稻瘟病菌总RNA | 第18-19页 |
2.2.2 逆转录RT-PCR | 第19-20页 |
2.2.3 荧光定量PCR | 第20页 |
2.3 酵母双杂交 | 第20-23页 |
2.3.1 稻瘟病菌MoKin1的AD载体的构建 | 第20-23页 |
2.3.2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23页 |
2.4 稻瘟病菌目的基因敲除和互补的方法 | 第23-27页 |
2.4.1 SOE-PCR技术敲除基因原理 | 第23-25页 |
2.4.2 稻瘟病菌MoKIN1-GFP融合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25页 |
2.4.3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第25-26页 |
2.4.4 转化子的筛选 | 第26-27页 |
2.5 稻瘟病菌的表型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5.1 稻瘟病菌菌落生长速度测定 | 第27页 |
2.5.2 稻瘟病菌产孢量统计 | 第27页 |
2.5.3 稻瘟病菌孢子及菌丝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2.5.4 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实验 | 第28页 |
2.5.5 洋葱表皮内侵染结构观察 | 第28页 |
2.5.6 稻瘟病菌致病性测定 | 第28-29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1 稻瘟病菌中MoRho3假定互作蛋白的预测及分析 | 第29-30页 |
2 稻瘟病菌MoRho3假定互作蛋白MoKin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2页 |
2.1 稻瘟病菌MoKin1同源蛋白序列的获得 | 第30页 |
2.2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结构域分析 | 第30页 |
2.3 真菌中Kin1蛋白同源性比对分析 | 第30页 |
2.4 真菌中Kin1同源蛋白的系统进化关系 | 第30-32页 |
3 稻瘟病菌MoRho3与MoKin1的互作关系 | 第32-34页 |
3.1 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MoRho3与MoKin1的互作关系 | 第32-33页 |
3.2 qRT-PCR验证MoRho3与MoKin1的互作关系 | 第33-34页 |
4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的功能分析 | 第34-40页 |
4.1 稻瘟病菌MoKin1敲除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筛选与验证 | 第34-35页 |
4.1.1 PCR初步筛选与验证 | 第34页 |
4.1.2 RT-PCR验证 | 第34页 |
4.1.3 Southern blotting验证 | 第34-35页 |
4.2 稻瘟病菌MoKin1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35-40页 |
4.2.1 稻瘟病菌MoKin1敲除突变体的菌落形态有缺陷且生长速率减慢 | 第35-36页 |
4.2.2 稻瘟病菌MoKin1不参与菌丝的顶端生长 | 第36页 |
4.2.3 稻瘟病菌MoKin1敲除突变体的产孢量减少 | 第36-37页 |
4.2.4 稻瘟病菌MoKin1的缺失对孢子形态和隔膜形成的影响较小 | 第37-38页 |
4.2.5 稻瘟病菌MoKin1敲除突变体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降低 | 第38页 |
4.2.6 稻瘟病菌MoKin1敲除突变体的致病性明显降低 | 第38-39页 |
4.2.7 稻瘟病菌MoKin1敲除突变体附着胞的膨压降低 | 第39-40页 |
5 MoKIN1蛋白在稻瘟病菌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40-43页 |
5.1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在分生孢子中的定位 | 第41页 |
5.2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在营养菌丝中的定位 | 第41-42页 |
5.3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在萌发过程中的定位 | 第42-43页 |
5.4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在侵染过程中的定位 | 第43页 |
6 MoKin1下游假定互作蛋白预测 | 第43-45页 |
四、总结与讨论 | 第45-49页 |
1 稻瘟病菌MoKin1的功能分析 | 第45-47页 |
1.1 稻瘟病菌MoRho3与MoKin1的功能互作 | 第45-46页 |
1.2 稻瘟病菌中MoKin1影响孢子的形成,菌丝的极性生长及致病性 | 第46-47页 |
1.3 稻瘟病菌MoKin1蛋白定位在隔膜孔 | 第47页 |
2 后续工作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附表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