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对英国学徒制的研究 | 第10-12页 |
1.3.2 对中英两国的比较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5.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5.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18-27页 |
2.1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2.1.1 萌芽与兴起 | 第18-19页 |
2.1.2 衰落与复兴 | 第19页 |
2.1.3 发展与更新 | 第19-20页 |
2.2 英国学徒制的现状 | 第20-27页 |
2.2.1 四个地区的学徒制系统 | 第21-23页 |
2.2.2 学徒制资金 | 第23-24页 |
2.2.3 学徒制类型 | 第24-25页 |
2.2.4 学徒制的完成情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英国学徒制培训体系的内容 | 第27-33页 |
3.1 学徒制水平 | 第27-28页 |
3.2 学徒制框架 | 第28-30页 |
3.2.1 框架开发 | 第28-29页 |
3.2.2 框架内容 | 第29-30页 |
3.3 管理和服务机构 | 第30-33页 |
第四章 英国学徒制培训体系的实施 | 第33-42页 |
4.1 学徒 | 第33-34页 |
4.1.1 申请条件 | 第33页 |
4.1.2 培训时间 | 第33-34页 |
4.1.3 认证 | 第34页 |
4.2 雇主 | 第34-36页 |
4.2.1 招募学徒 | 第34-35页 |
4.2.2 培训模式 | 第35页 |
4.2.3 企业活动 | 第35-36页 |
4.3 培训组织 | 第36-38页 |
4.3.1 培训机构 | 第36页 |
4.3.2 团体培训协会 | 第36页 |
4.3.3 培训办事处 | 第36-38页 |
4.4 培训结果 | 第38-42页 |
4.4.1 学徒的收益 | 第38-40页 |
4.4.2 企业的收益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英国学徒制培训体系成功运行的因素分析 | 第42-52页 |
5.1 内部因素 | 第42-44页 |
5.1.1 优质的培训框架 | 第42页 |
5.1.2 丰富的培训内容 | 第42-43页 |
5.1.3 与时俱进的职业资格 | 第43页 |
5.1.4 实时的效果监控 | 第43-44页 |
5.2 外部因素 | 第44-52页 |
5.2.1 政府的鼓励措施 | 第44-48页 |
5.2.2 NAS完善的服务 | 第48-50页 |
5.2.3 教育融通的顺利进行 | 第50页 |
5.2.4 评价体系的规范化 | 第50-52页 |
第六章 英国学徒制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60页 |
6.1 我国借鉴英国学徒制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6.1.1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亟需经验的借鉴 | 第52页 |
6.1.2 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解决亟需经验的借鉴 | 第52-53页 |
6.1.3 国家资格框架的构建亟需经验的借鉴 | 第53页 |
6.2 我国借鉴英国学徒制培训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53-55页 |
6.2.1 两国均出现就业率下降的窘境 | 第53-54页 |
6.2.2 两国政府对学徒制均高度重视 | 第54页 |
6.2.3 两国企业自主参与的意愿较为薄弱 | 第54-55页 |
6.3 英国学徒制培训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第55-60页 |
6.3.1 政府是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主导力量 | 第56页 |
6.3.2 学校是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前沿阵地 | 第56-57页 |
6.3.3 企业是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依托 | 第57-58页 |
6.3.4 管理机构是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保障 | 第58页 |
6.3.5 社会是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有力支撑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