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基于场所营造的大学校园绿地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第11-19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6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9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9-22页
        1.3.1 基本概念界定第19-20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3 主要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2章 大学校园绿地空间场所营造的基础理论解析第23-38页
    2.1 关于场所营造第23-24页
        2.1.1 场所的内涵及其结构第23-24页
        2.1.2 场所与精神的关系第24页
        2.1.3 知觉与场所的关系第24页
    2.2 场所与大学校园绿地空间第24-28页
        2.2.1 空间和场所的提出第24-25页
        2.2.2 绿地空间的场所性第25-26页
        2.2.3 绿地空间环境图式第26-28页
    2.3 场所精神与大学校园绿地空间第28-34页
        2.3.1 场所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第28-29页
        2.3.2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第29-31页
        2.3.3 绿地空间精神呈现第31-34页
    2.4 知觉体验与大学校园绿地空间第34-37页
        2.4.1 知觉理论的提出第34页
        2.4.2 体验的渐进过程第34-36页
        2.4.3 绿地空间体验模式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大学校园绿地空间场所营造分析第38-58页
    3.1 绿地空间场所环境第38-45页
        3.1.1 环境图式的引入第38-40页
        3.1.2 协调尺度的搭配第40-43页
        3.1.3 丰富层次的组织第43-45页
    3.2 绿地空间场所精神第45-52页
        3.2.1 场所记忆的体现第45-47页
        3.2.2 隐喻文化的表达第47-51页
        3.2.3 哲学意境的实现第51-52页
    3.3 绿地空间场所体验第52-57页
        3.3.1 初级的感官体验第52-54页
        3.3.2 互动的参与体验第54-56页
        3.3.3 深入的认知体验第56-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浙江工业大学新校区绿地空间场所营造实践第58-78页
    4.1 新校区的概况第58-60页
        4.1.1 新校区的自然资源特征第58页
        4.1.2 新校区的人文资源特征第58-59页
        4.1.3 新校区的场地条件分析第59页
        4.1.4 新校区绿地空间问题分析第59-60页
    4.2 绿地空间场所营造的指导思想第60-61页
        4.2.1 紧扣校园建设目标第60-61页
        4.2.2 彰显校园人文关怀第61页
        4.2.3 突出校园场所精神第61页
    4.3 绿地空间场所营造的设计原则第61-63页
        4.3.1 完善校园功能需求的原则第61-62页
        4.3.2 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第62页
        4.3.3 表达校园文化气息的原则第62页
        4.3.4 创造校园参与场所的原则第62-63页
    4.4 基于场所营造的绿地空间设计第63-77页
        4.4.1 空间的合理规划第63-66页
        4.4.2 文脉的物化呈现第66-70页
        4.4.3 学科的特色体现第70-73页
        4.4.4 植物文化性的引入第73-74页
        4.4.5 体验的场所塑造第74-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尔滨俄式饮食文化旅游空间策略研究
下一篇:产城融合视角下深圳国际低碳城土地利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