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导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榆林长城文化遗产修复的必要性 | 第12页 |
1.1.2 榆林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 第12-13页 |
1.1.3 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日益旺盛 | 第13页 |
1.1.4 线性旅游廊道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6-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22-46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1 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2.1.2 点轴理论 | 第22-23页 |
2.1.3 网络开发模式论 | 第23页 |
2.1.4 空间一体化理论 | 第23页 |
2.1.5 遗产活化理论 | 第23-25页 |
2.1.6 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步骤 | 第25-26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研究 | 第26-33页 |
2.2.1 线性廊道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 第26-28页 |
2.2.2 关于生态景观型廊道的研究 | 第28-29页 |
2.2.3 关于遗产保护型廊道的研究 | 第29-32页 |
2.2.4 关于旅游开发型廊道的研究 | 第32-33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3-43页 |
2.3.1 国内外长城遗址的研究综述 | 第33-39页 |
2.3.2 国内外线性廊道的实践探索 | 第39-43页 |
2.4 国内外长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榆林明长城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现实问题分析 | 第46-72页 |
3.1 榆林明长城遗址本体发展基础现状分析 | 第46-55页 |
3.1.1 榆林历代长城遗址发展情况分析 | 第46-48页 |
3.1.2 榆林明长城遗址分布范围界定 | 第48-49页 |
3.1.3 榆林明长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现状 | 第49-55页 |
3.2 榆林明长城沿线资源梳理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 第55-68页 |
3.2.1 沿线资源梳理和类型总结 | 第55-59页 |
3.2.2 旅游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 | 第59-63页 |
3.2.3 沿线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3-67页 |
3.2.4 沿线资源开发现状的评价 | 第67-68页 |
3.3 榆林明长城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 第68-71页 |
3.3.1 开发保护意识不强 | 第68-69页 |
3.3.2 缺乏整体发展规划 | 第69页 |
3.3.3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第69-70页 |
3.3.4 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 第70页 |
3.3.5 资源深度挖掘不够 | 第70-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构建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的总体思路 | 第72-102页 |
4.1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的发展构思 | 第72-74页 |
4.2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第74-77页 |
4.2.1 总体目标 | 第74-75页 |
4.2.2 基本原则 | 第75-77页 |
4.3 构建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总体发展适宜模式的选择 | 第77-84页 |
4.3.1 保护层级划分 | 第77-79页 |
4.3.2 发展模式选择 | 第79-84页 |
4.4 构建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的推进路径 | 第84-100页 |
4.4.1 基础层面——遗址本体的保护区划 | 第84-89页 |
4.4.2 外延层面——周边环境的整治规划 | 第89-90页 |
4.4.3 项目层面——旅游廊道的开发利用 | 第90-96页 |
4.4.4 组织层面——旅游交通一体化组织 | 第96-97页 |
4.4.5 经营层面——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 | 第97-100页 |
4.5 小结 | 第100-102页 |
5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的空间规划框架 | 第102-134页 |
5.1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空间范围层级的划定 | 第102-103页 |
5.2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的空间要素组织 | 第103-116页 |
5.2.1 明长城旅游廊道的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第103-107页 |
5.2.2 长城旅游廊道空间要素的提取与整合 | 第107-110页 |
5.2.3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空间结构的组建 | 第110-116页 |
5.3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的空间规划结构 | 第116-119页 |
5.3.1 总体规划结构 | 第116-117页 |
5.3.2 空间规划布局 | 第117-119页 |
5.4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的空间发展策略 | 第119-129页 |
5.4.1 加强核心景区空间引力 | 第119-124页 |
5.4.2 优化旅游线路串联能力 | 第124-128页 |
5.4.3 彰显旅游板块空间魅力 | 第128-129页 |
5.5 榆林明长城旅游廊道空间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 | 第129-132页 |
5.5.1 完善保护规划体系 | 第129页 |
5.5.2 健全专项法律制度 | 第129页 |
5.5.3 保障管理政策实施 | 第129-130页 |
5.5.4 推动市场经济运作 | 第130-131页 |
5.5.5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 第131页 |
5.5.6 深化公众参与机制 | 第131-132页 |
5.6 小结 | 第132-134页 |
6 结论 | 第134-138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34-135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35-136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136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46-148页 |
附录 | 第148-170页 |
图录 | 第148-150页 |
表录 | 第150-152页 |
附表 | 第152-166页 |
附图 | 第166-170页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