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1.2.1 全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目的地 | 第11-12页 |
1.2.2 乡村空间 | 第12-13页 |
1.2.3 乡村空间与旅游景区、城镇空间的关系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3 乡村空间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全域旅游目的地营建与乡村的关系 | 第21-31页 |
2.1 全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特征 | 第21-23页 |
2.1.1 空间结构的网络化 | 第21-22页 |
2.1.2 旅游设施的全方位覆盖 | 第22-23页 |
2.1.3 景观环境的全域优化 | 第23页 |
2.2 以旅游廊道建设推动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营建 | 第23-26页 |
2.2.1 结合廊道延展旅游空间并扩展旅游结构 | 第23-24页 |
2.2.2 结合廊道整合旅游资源并丰富旅游功能 | 第24页 |
2.2.3 结合廊道保障设施建设并完善旅游服务 | 第24-25页 |
2.2.4 结合廊道优化道路建设并提升景观环境 | 第25-26页 |
2.3 乡村在全域旅游目的地营建中的角色定位 | 第26-27页 |
2.3.1 利用优良的生态/人文资源,营建旅游目的地 | 第26页 |
2.3.2 结合特色农产,打造现代农业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 第26页 |
2.3.3 依托成熟景区,提供旅游服务产品 | 第26-27页 |
2.3.4 依托城区,提供郊野游憩型的休闲活动场域 | 第27页 |
2.3.5 依托乡村旅游目的地,提供旅游配套服务 | 第27页 |
2.4 全域旅游理念对乡村建设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1 现行相关规划的补充 | 第27-28页 |
2.4.2 体系化地协调村落发展 | 第28页 |
2.4.3 有序化地指导村庄建设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扶风县全域旅游目的地营建基础 | 第31-51页 |
3.1 扶风县营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现实优势 | 第31-33页 |
3.1.1 区域旅游格局优势 | 第31-32页 |
3.1.2 旅游目的地资源优势 | 第32-33页 |
3.1.3 政策发展优势 | 第33页 |
3.2 扶风县旅游发展建设基础 | 第33-43页 |
3.2.1 扶风县旅游空间结构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3.2.2 扶风县旅游设施建设基础 | 第36-39页 |
3.2.3 扶风县景观建设基础 | 第39-42页 |
3.2.4 扶风县旅游客群基础 | 第42-43页 |
3.2.5 扶风县旅游发展小结 | 第43页 |
3.3 扶风县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基础 | 第43-49页 |
3.3.1 扶风县乡村空间建设概况 | 第43-44页 |
3.3.2 扶风乡村产业发展与布局概况 | 第44-46页 |
3.3.3 扶风县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 第46-47页 |
3.3.4 扶风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 第47-49页 |
3.3.5 乡村在扶风全域旅游中的定位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全域旅游视角下扶风乡村空间建设的不足 | 第51-61页 |
4.1 全域旅游体系化建设不足 | 第51-55页 |
4.1.1 网络化旅游空间结构未成形 | 第51-52页 |
4.1.2 全域景区建设相对滞后 | 第52页 |
4.1.3 旅游公共设施未辐射全域 | 第52-53页 |
4.1.4 景观环境建设未成体系 | 第53-55页 |
4.2 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建设缺失 | 第55-57页 |
4.2.1 全域范围缺乏体系规划与建设 | 第55-56页 |
4.2.2 未充分发挥旅游目的地作用 | 第56-57页 |
4.2.3 未联合村庄及已有景点发展 | 第57页 |
4.3 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不足 | 第57-60页 |
4.3.1 用地扩张迅速,旅游设施建设不足 | 第57-59页 |
4.3.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59页 |
4.3.3 缺乏特色性塑造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全域旅游视角下扶风县乡村空间优化策略 | 第61-85页 |
5.1 规划梳理,解读扶风县旅游建设发展方向 | 第61-66页 |
5.1.1 扶风县旅游空间建设发展方向 | 第61-63页 |
5.1.2 扶风县景观环境建设发展方向 | 第63-64页 |
5.1.3 扶风县旅游设施建设发展方向 | 第64-65页 |
5.1.4 扶风县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方向 | 第65-66页 |
5.1.5 小结 | 第66页 |
5.2 交通先行,构建全域廊道体系 | 第66-70页 |
5.2.1 优化扶风县全域交通格局 | 第66-68页 |
5.2.2 确立扶风县廊道景观主题 | 第68页 |
5.2.3 依据主题组织营建廊道空间 | 第68-70页 |
5.3 体系融入,旅游村落选取与组织 | 第70-77页 |
5.3.1 全域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 第70-73页 |
5.3.2 旅游村落空间布局优化 | 第73-74页 |
5.3.3 组织旅游村落等级结构 | 第74-75页 |
5.3.4 划分旅游村落职能类型 | 第75-77页 |
5.4 配套完善,组织旅游村落建设 | 第77-82页 |
5.4.1 土地利用安排 | 第77-79页 |
5.4.2 配套设施组织 | 第79-82页 |
5.4.3 基础设施完善 | 第82页 |
5.5 强化特色,打造多样旅游村落空间 | 第82-84页 |
5.5.1 景区服务型村庄 | 第83页 |
5.5.2 资源开发型村庄 | 第83页 |
5.5.3 城郊休闲型村庄 | 第83-84页 |
5.5.4 产业带动型村庄 | 第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全域旅游视角下扶风县乡村空间优化 | 第85-113页 |
6.1 扶风县乡村旅游体系建设 | 第85-98页 |
6.1.1 旅游村落确立 | 第85-89页 |
6.1.2 旅游村落等级结构确立 | 第89-92页 |
6.1.3 旅游村落职能类型确立 | 第92-95页 |
6.1.4 旅游村落土地利用安排 | 第95-96页 |
6.1.5 旅游村落配套设施引导 | 第96-98页 |
6.2 扶风县廊道体系建设 | 第98-102页 |
6.2.1 产业廊道空间建设指导 | 第98-100页 |
6.2.2 人文景观型廊道空间建设指导 | 第100-101页 |
6.2.3 自然景观型廊道空间建设指导 | 第101-102页 |
6.3 扶风县旅游村落特色化建设 | 第102-110页 |
6.3.1 观山生态型村落 | 第102页 |
6.3.2 周原遗址区历史型村落 | 第102-103页 |
6.3.3 品牌农产产业带动型村落 | 第103-104页 |
6.3.4 台塬区生态与历史型村落 | 第104-105页 |
6.3.5 佛文化主题历史型村落 | 第105-106页 |
6.3.6 渭河沿岸特色花卉产业带动型村落 | 第106-107页 |
6.3.7 法门寺景区服务型村落 | 第107-108页 |
6.3.8 七星河湿地公园城郊休憩型村落 | 第108-109页 |
6.3.9 信邑水库城郊休憩型村落 | 第109-110页 |
6.4 扶风县乡村空间优化对全域旅游理念的响应 | 第110-112页 |
6.4.1 乡村旅游体系建设对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10-111页 |
6.4.2 乡村用地及旅游设施补充对全域旅游空间设施的完善 | 第111页 |
6.4.3 廊道建设及特色化村庄建设对全域景观空间的优化 | 第111-11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4页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14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9-120页 |
图目录 | 第120-123页 |
表目录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