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8-9页 |
1.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中药知识产权概述 | 第12-20页 |
2.1 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保护范围 | 第12-13页 |
2.2 受保护中药的特性 | 第13-14页 |
2.2.1 中药制备方法的传承性和经验性 | 第13页 |
2.2.2 中医群体的整体性和地域性 | 第13-14页 |
2.3 中药专利保护的可行性 | 第14-20页 |
2.3.1 中药专利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2.3.2 中药专利保护可行性 | 第15-20页 |
2.3.2.1 中药产品满足专利初步审查标准 | 第16-17页 |
2.3.2.2 中药产品的“三性”满足专利法的要求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缺陷 | 第20-26页 |
3.1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 第20-22页 |
3.1.1 中药专利保护 | 第20-21页 |
3.1.2 中药行政保护 | 第21页 |
3.1.3 中药商业秘密保护 | 第21-22页 |
3.1.4 中药新药保护 | 第22页 |
3.2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缺陷 | 第22-26页 |
3.2.1 传统中药古方保护的缺陷 | 第22-24页 |
3.2.1.1 专利保护客体不明确 | 第22-23页 |
3.2.1.2 主体的群体性与不确定性 | 第23页 |
3.2.1.3 保护期限不当 | 第23-24页 |
3.2.2 现代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缺陷 | 第24-26页 |
3.2.2.1 现代中药专利保护西药化 | 第24页 |
3.2.2.2 中药专利的侵权认定难 | 第24页 |
3.2.2.3 中药专利复方成分公布难 | 第24-25页 |
3.2.2.4 中药产品易被仿制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专利保护政策 | 第26-29页 |
4.1 日本汉方药专利保护政策分析 | 第26-27页 |
4.1.1 专利网战略 | 第26-27页 |
4.1.2 促进专利实施战略 | 第27页 |
4.1.3 加大科研投入战略 | 第27页 |
4.2 韩国植物药专利保护政策分析 | 第27-28页 |
4.3 德国植物药专利保护政策分析 | 第28-29页 |
第五章 行政权力介入中药保护的必要性 | 第29-35页 |
5.1 行政权利介入的重要作用 | 第29-31页 |
5.1.1 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 第29-30页 |
5.1.2 行政权力的介入与国际合作 | 第30-31页 |
5.1.3 知识产权制度社会化的体现 | 第31页 |
5.2 国家政策的推行 | 第31-33页 |
5.2.1 专利战略的推行需国家行政权力介入 | 第31-32页 |
5.2.2 中药专利标准化策略的推行需行国家政权力介入 | 第32-33页 |
5.3 特别立法 | 第33-35页 |
第六章 国家行政权力保护构想 | 第35-42页 |
6.1 关于中药古方的保护 | 第35-36页 |
6.1.1 建立登记备案制度 | 第35-36页 |
6.1.2 建立传统药方使用的事先同意制度 | 第36页 |
6.2 关于现代中药新方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36-41页 |
6.2.1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审查标准 | 第37-40页 |
6.2.1.1 新颖性审查标准的降低 | 第37-38页 |
6.2.1.2 创造性审查标准的降低 | 第38-39页 |
6.2.1.3 实用性审查标准的调整 | 第39-40页 |
6.2.2 确立适用于中药的专利侵权认定标准 | 第40-41页 |
6.3 设立国家传统药物知识管理委员会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