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屏宾影视摄影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李屏宾的绘画主义摄影风格 | 第16-36页 |
一、摄影风格的形成与多元发展 | 第17-20页 |
(一) 摄影艺术与摄影风格的历史争论 | 第17-18页 |
(二) 摄影风格的成因 | 第18-20页 |
(三) 摄影风格的多样化 | 第20页 |
二、绘画主义摄影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一) 种类 | 第21-22页 |
(二) 阶段 | 第22-23页 |
三、李屏宾绘画主义“画意派”摄影 | 第23-36页 |
(一) 影像风格:中国式唯美 | 第23-30页 |
(二) 影调风格:暗部层次化 | 第30-32页 |
(三) 拍摄风格:纪实的写意性 | 第32-36页 |
第二章 李屏宾绘画主义摄影的建构因素 | 第36-49页 |
一、光线对李屏宾绘画主义摄影的建构 | 第36-40页 |
(一) 斯托拉罗的古典主义 | 第37-38页 |
(二) 阿尔芒都的纪实派 | 第38-39页 |
(三) 李屏宾的光线运用 | 第39-40页 |
二、色彩对李屏宾绘画主义摄影的建构 | 第40-44页 |
(一) 色彩的转变 | 第41-42页 |
(二) 色彩的启蒙 | 第42页 |
(三) 色彩的运用 | 第42-44页 |
三、留白构图对李屏宾绘画主义摄影的建构 | 第44-45页 |
(一) 留白摄影构图的概念 | 第44-45页 |
(二) 留白的运用 | 第45页 |
四、动静对李屏宾绘画主义摄影的建构 | 第45-49页 |
(一) 侯孝贤的“静” | 第46页 |
(二) 动静之辨 | 第46-48页 |
(三) 呼吸感:浅焦长镜头的极致应用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李屏宾的胶片运用 | 第49-55页 |
一、胶片电影与数字电影的差异性 | 第49-51页 |
(一) 物理性差别 | 第49页 |
(二) 化学性差别:成像差别 | 第49-50页 |
(三) “胶片不死” | 第50-51页 |
二、李屏宾的胶片电影 | 第51-55页 |
(一) 传统胶片优势 | 第51-52页 |
(二) 精神价值:永葆初心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一、著作 | 第56页 |
二、期刊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李屏宾历年获奖记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