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4-23页 |
1 DNA 条形码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 第14-15页 |
2 DNA 条形码技术的定义、方法和目标 | 第15-17页 |
2.1 DNA 条形码技术的定义及原理 | 第15-16页 |
2.2 DNA 条形码技术的操作及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3 国际上、我国的 DNA 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1 DNA 条形码技术在国际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3.2 我国 DNA 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4 DNA 条形码技术应用 | 第19-21页 |
4.1 DNA 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生物资源的意义 | 第19-20页 |
4.2 DNA 条形码技术在生态学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 | 第20页 |
4.3 DNA 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其他方面的意义 | 第20-21页 |
5 DNA 条形码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 第21-22页 |
5.1 DNA 条形码技术的优势 | 第21页 |
5.2 DNA 条形码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6 DNA 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山东半岛潮间带褐藻的分类研究 | 第23-46页 |
前言 | 第23-26页 |
1 大型海洋褐藻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1 褐藻门概述 | 第23-24页 |
1.2 褐藻门分类学研究的概况 | 第24页 |
2 DNA 条形码技术在褐藻中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第一节 山东半岛潮间带褐藻门的形态鉴定 | 第26-31页 |
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26-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1 海藻标本的采集及海藻腊叶标本的制作 | 第26-27页 |
2.2.2 海藻腊叶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 第27页 |
2.2.3 形态观察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第二节 山东半岛潮间带褐藻的 DNA 条形码鉴定 | 第31-46页 |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1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31-33页 |
2.1 采集样品信息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1 提取 DNA 及电泳检测 | 第31-32页 |
2.2.2 PCR 的扩增 | 第32-33页 |
2.2.3 电泳检测 | 第33页 |
2.2.4 样品测序 | 第33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33-42页 |
3.1 DNA 条形码在褐藻门的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 | 第33-35页 |
3.2 DNA 条形码在褐藻门的序列遗传距离 | 第35-36页 |
3.3 DNA 条形码在褐藻门的物种鉴定 | 第36-37页 |
3.4 DNA 条形码对褐藻门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第37-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4.1 DNA 条形码在褐藻门中适用性 | 第42-43页 |
4.2 DNA 条形码在褐藻门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 | 第43-46页 |
4.2.1 COI、ITS 和 LSU 对褐藻门的物种鉴定 | 第43-44页 |
4.2.2 COI、ITS 和 LSU 对褐藻门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山东半岛潮间带绿藻门分类研究 | 第46-75页 |
前言 | 第46-49页 |
1 绿藻的分类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46-47页 |
1.1 绿藻门海藻概述 | 第46-47页 |
1.2 绿藻门分类学研究的概况 | 第47页 |
2 DNA 条形码技术在绿藻门中的研究进展 | 第47-49页 |
第一节 山东半岛潮间带绿藻门的形态鉴定 | 第49-56页 |
1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2.2.1 海藻标本的采集 | 第49页 |
2.2.2 形态观察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第二节 山东半岛潮间带绿藻门的 DNA 条形码鉴定 | 第56-75页 |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6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56-58页 |
2.1 采集样品信息 | 第5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2.2.1 除刚毛藻科外绿藻门 DNA 条形码分类鉴定 | 第56-57页 |
2.2.2 刚毛藻科样品 DNA 条形码分类鉴定 | 第57-58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58-70页 |
3.1 DNA 条形码在除刚毛藻科外的绿藻门的分类研究 | 第58-66页 |
3.1.1 DNA 条形码在除刚毛藻科外的绿藻门的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 | 第58-59页 |
3.1.2 DNA 条形码在除刚毛藻科外的绿藻门的序列遗传距离比较 | 第59-60页 |
3.1.3 DNA 条形码在除刚毛藻科外的绿藻门的序列遗传距离比较 | 第60-66页 |
3.2 DNA 条形码在刚毛藻科的分类研究 | 第66-70页 |
4 讨论 | 第70-75页 |
4.1 DNA 条形码在除刚毛藻科外绿藻门适用性 | 第70-71页 |
4.2 DNA 条形码在刚毛藻科的适用性及物种鉴定分析 | 第71-73页 |
4.2.1 DNA 条形码在刚毛藻科的适用性 | 第71-72页 |
4.2.2 DNA 条形码在刚毛藻科的物种鉴定 | 第72-73页 |
4.3 分子分类体系与传统分类体系差异比较 | 第73-75页 |
第三章 一株栽培龙须菜上附生仙菜研究 | 第75-92页 |
前言 | 第75-81页 |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77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77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77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77-7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3 结果 | 第78-81页 |
3.1 附生仙菜对养殖龙须菜生长影响 | 第78-80页 |
3.2 附生方式的研究 | 第80-81页 |
第一节 栽培龙须菜附生仙菜的形态鉴定及 DNA 条形码鉴定 | 第81-92页 |
1 实验仪器 | 第81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1-8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2.2.1 栽培龙须菜附生仙菜的形态鉴定 | 第81页 |
2.2.2 栽培龙须菜附生仙菜 DNA 条形码技术鉴定 | 第81-83页 |
3 结果 | 第83-90页 |
3.1 栽培龙须菜附生仙菜的形态鉴定结果 | 第83-85页 |
3.2 栽培龙须菜附生仙菜 DNA 条形码技术鉴定 | 第85-90页 |
3.2.1 DNA 条形码基因在仙菜属中的遗传距离 | 第85-86页 |
3.2.2 附生仙菜的鉴定及在系统进化体系的地位 | 第86-90页 |
4 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附录 | 第104-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 | 第139页 |
文章发表情况 | 第139-140页 |